湛江年例的调研报告
一、1.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调研题目:关于湛江“年例”文化的调研报告。
3.调研地点 :湛江吴川市
4.调研目的 :a.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b.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学会与人交流,学会
思考,提高自身素质
c.在实践中石室社会阅历,增加社会经验
二、前言
湛江是中国南方一个著名的美丽海滨城市,她位于广东
的最南端,这里景色优美,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为了对湛江特色
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一行5人乘车来到了湛江吴川对当地
进行实地调查。我们调查的主题是——湛江历史习俗之“年例”。
三、内容
生活在湛江你一定会知道湛江有一个比“新年、元宵”还热闹、
还隆重的节日,那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年例”。近一步了解,在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
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
竭所能,尽献于众。过“年例”的时候,家家户户广延宾客,从早
到晚不停地宴请亲朋好友,宾客们随到随吃。谁家到的客人越多,
谁家门前停的小汽车最多,谁的脸上就越光彩;若是门庭冷落,
则要被人看不起的。有钱人家是这样做“年例”的:他们的“年例”
比一般人家的婚宴还要丰盛,开销还要大,他们的餐桌上摆满了
山珍海味,珍馐佳肴、名贵酒品。一桌花费少则上千元,多则三
几千,一天下来,共摆了十多桌,就得花去数万元。有钱人家这
样做“年例”,岂不是亏大了?非也,他们不会全干亏本的事,因
为地方的党政干部是他们的“座上宾”,他们把吃 “年例”当成拉
关系的一种手段,关系建立了,还不方便他们以后赚更多的钱?
没钱人家当然也做“年例”,虽然没钱,但也要尽其所能请一些亲
戚来吃“年例”才心安理得,否则就觉得自己太寒酸了。所以我们
选题的缘由是,年例是我们湛江的一个传统的特色节日,但到现
在过节的目的是否变了;还有一个“年例”是怎么形成的!
1、 过节的性质
在讨论现在村民在做年例的时候,过节的目的是否变了。我们小
组多次走访周边的村庄和访谈当地的村民,得出村民最主要还是
以敬神、游神、传统文化表演等传统形式过节;但有些地方的确
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例如大摆筵席(攀比),大鱼大肉,铺张
浪费,还有出现一种所谓的“轻音乐”表演,即情色表演,曾多
次被曝光于日报。
2、年例的形成
所谓风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形
成的群体性的生活习尚。年例风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时
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通志》载:“雷州府于元
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记载了当时雷州府
跳傩舞闹元宵的场景。
据地方史志记载,年例活动历史悠久,且非粤西地区独有。明
嘉靖十八年(1539年)《钦州志》和清嘉庆《灵山县志》都记载
了当地跳古乡傩闹年例的场面。但是,各地的年例活动中,粤西
的年例活动却以其隆重、规模大、范围广、群众参与性强、流派
众多等特点而独树一帜。
光绪《茂名府志•风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自十二月
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
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戈扬盾,
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城乡各居民以社为单位,按各
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
称“做年例”或叫“祭社”。
关于年例的形成民间存在三种比较广泛的说法。说法一:湛江
年例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二:一是各地做年例
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至元宵节为高峰,
清明之后淡去;二是湛江很多地方的年例时都张灯结彩,颇具庙
会性质。随着汉唐以后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
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于是民间便把元宵节、庙会、社祭、
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等扩大化,每年都热闹地举办一回,
后来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庆——年
例;说法二:年例的兴起与冼夫人有一定关联。这种说法的依据
有二:一是有史料显示,“年例活动最初由冼氏家族兴起,长期
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二是湛江有许多冼夫人庙,在湛江各
地的年例游神常能见到“冼夫人”。据了解,生于高州的冼夫人
是南北朝时期岭南百越族的著名领袖,率兵平定海南540的兵
乱,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她对粤西及海
南等地有深远的影响。说法三:做年例是为了驱瘟逐疫。据说古
时候有一个瘟神,常常作恶粤西人民,搞得民不聊生,于是,粤
西人民自发开展驱瘟逐疫活动,但瘟神十分狡猾,当一个地方驱
赶它的时候,它就跑到另一个地方,为此,智慧无穷的粤西地区
人民便采取各地各村有“年例期”的做法驱逐瘟疫。
以上三种说法都没有充足的史料予以考证。事实上,一种民俗
的形成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
件孕育而成,存在诸多因素。民俗专家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年
例是以祭祀文化为核心,由历史上多次南迁带来丰富多元的文化
与土著文化交融为补充,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多元文化,再以民
俗的形式传承下来。
关于历史上的迁徒,《雷州府志》有记载:“自汉末至五代,中
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移民远迁,把来自中原的释道儒多元宗
教文化带到雷州半岛,再与雷民俗文化交融。原湛江群艺馆馆长、
民俗专家朱卫国认为,年例是一种信仰文化,历史上几次迁徒,
来自中原、福建、江西等地的各支各脉以习俗的方式保留了祖宗
的习惯、信仰和图腾,传递着一种遥远的文化密码。
关于年例的起源,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想:在遥远的古代,生
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薄弱,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
于是祭祀之风盛行。在偏远封闭的粤西地区,祭祀之风更盛,历
代因战乱、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南迁的中原汉族人,经过五
次辗转来到这里落脚、生活、繁衍,生生不息,复杂的民系和越
楚文化、汉闽文化、海洋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凝聚,相互渗透交
融,形成了一个具有湛江特色的群体。而由同一宗族发展而来的
村落或者部族,会在每年初春或者清明前后农闲时节,举办一次
大型的祭祀活动,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大吃一
顿,为了丰富活动内容,还开展舞醒狮、燃社火、游神、演木偶
戏,鸣铳炮、送瘟神、烧纸船、插彩旗等活动,祛除凶灾恶毒,
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国泰民安。这种
约定俗成的活动慢慢演变成一种包括饮食、戏曲、民俗、祭祀等
在内的大文化体,这就是年例。
四、总结和建议
民俗节庆仪式活动在封建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下是允许的,而
且政府官员都热心参与各种节庆,目的是利用节庆的民俗唤起民
心向背,达成一种团结友爱的社会风尚,昌启民族精神文明。那
么,在新社会主任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年
例?首先,年例作为一种大文化,包含着巨大丰富的文化财富,
政府要做好挖掘和保护工作,从中提练出物质和精神财富。
其次,年例作为一种传统民俗,只能引导,不能阻止。政府要
用科学的眼光明辨年例中存在的神灵祭祀、宗教信仰内容,不能
动辄就为其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要充分考量其对社会生活
的影响。
再次,年例作为一种载体,可以成为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通道。
政府要加强正确引导,抵制不良风气,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
提高年例的文化品位;要组织创作出群众喜欢的精神食粮和排演
形式多样的节目娱乐大众,让新文化、新思想在农村蓬勃发展,
使年例成为新时期的农民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