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润万家超市选址问题

华润万家超市选址问题


- 27 -
城市评价结果
在对上海、成都、青岛三城市的模糊综合评价 中,青岛的得分最高(76.68),所以最终的目 标城市为青岛。
青岛
上海
成都
香港
- 28 -
背景介绍
分析工具与分析框架 系统初步分析 目标城市选择 店址选择
冲突分析
结论
- 29 -
店址选择
1
确定备选店址为地区A,B,C.
0.19
73.56 综合得分(上海) 备注: 1.表中数据含义为:评价结果(该结果的隶属度); 2.有些评价项目,如主要竞争对手、零售市场饱和度和网点密度等指标,竞争对手越强,饱和度越 高,网点越密集,则得分越低。
- 25 -
城市评价——成都
评价结果 100 评价项目 及其权重 投资成本(0.16) 物流(0.14) 协同效应(0.12) 市场增长潜力(0.05) 进入壁垒(0.15) 人均零售额(0.03) 主要竞争对手(0.21) 零售市场饱和度(0.12) 零售网点密度(0.02) 综合隶属度 综合得分(成都) 80 60 40
- 18 -
海南会议公司
表4:协同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城市 厦门 南京 福州 上海 成都 青岛 天津 长沙 昆明 长春 郑州 沈阳 哈尔滨 西安
与未来可能进入地区的协同性 1 1 1 1 0 1 1 0 0 0 0 0 0 0
层次3
层次4
- 11 -
具体地点的选择方法
首先运用Levy & Weitz的商圈理论和选址模型,选择具体店址。
当我们选定一个具体的地点,准备进入大干一场的时候,以逸待劳的对手到底会怎么 对我们?是侵略性打压还是选择合作竞争?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竞争战略?是不论盈利与否先决一死战还是低调对待 外界?
评价结果 100 80 60 40 评价项目 及其权重 0 3(0.6) 2(0.4) 0 投资成本(0.16) 2(0.4) 3(0.6) 0 0 物流(0.14) 1(0.2) 3(0.6) 1(0.2) 0 协同效应(0.12) 2(0.4) 3(0.6) 0 0 市场增长潜力(0.05) 3(0.6) 2(0.4) 0 0 进入壁垒(0.15) 1(0.2) 4(0.8) 0 0 人均零售额(0.03) 0 2(0.4) 3(0.6) 0 主要竞争对手(0.21) 0 2(0.4) 3(0.6) 0 零售市场饱和度(0.12) 0 2(0.4) 3(0.6) 0 零售网点密度(0.02) 19.6 35.36 21.72 0 综合隶属度 76.68 综合得分(青岛) 备注: 1.表中数据含义为:评价结果(该结果的隶属度); 2.有些评价项目,如主要竞争对手、零售市场饱和度和网点密度等指标,竞争对手越强,饱和度越高,网 点越密集,则得分越低。
-5-
关于华润万家
简介
华润万家超级市场有限公司(CHINA RESOURCES VANGUARD SUPERMARKET Co.Ltd., C.R.V.)由华润超级市场有限公司和万佳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整合而成,是华润(集团 )有限公司旗下一级利润中心。 1984年2月14日,华润超级市场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它的前身是华润采购有限公司 ----------------------------------------1984年4月8日,华润超市在香港高斯大道开设第一家分店,至今已是香港第三大 连锁超市。 ----------------------------------------1991年开始,华润超市积极拓展内地市场,先后在深圳、苏州、天津、北京、 徐州等地落户,建立区域性总部,形成了全国性的经营规模和连锁销售网络。 ----------------------------------------2000年入选中国连锁业百强第十一位。 由于过于快速的扩张和价格战,2003年超市集团亏损2000万。 ----------------------------------------2004年5月,华润万佳正式对外宣布更换企业名称为华润万家,启动企业新品牌 战略,打造零售业最具价值的品牌
目标城市选择
1
确定备选城市为上海、青岛、成都
2
建立目标城市评价模型
3
使用AHP方法确定权重
4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最优城市
- 21 -
城市评价模型
目标A
城市评价模型A1
准则B
市场吸引力B1 市场 增长 潜力 C4
零售环境B2 人均 零售 额 C6 主要 竞争 对手 C7
竞争态势B3 市场 饱和 度 C8
子准则C
投资 成本 C1
物流 C2
协同 效应 C3
进入 壁垒 C5
网点 密度 C9
备选方案D
上海D1
成都D2
青岛D3
- 22 -
权重计算
A1 B1 B2 B3 B2 C4 C5 C6
B1 1 1/5 1/3 C4 1 3 1/2
B2 5 1 3 C5 1/3 1 1/5
B3 3 1/3 1 C6 2 5 1
评价结果 100 评价项目 及其权重 投资成本(0.16) 物流(0.14) 协同效应(0.12) 市场增长潜力(0.05) 进入壁垒(0.15) 人均零售额(0.03) 主要竞争对手(0.21) 零售市场饱和度(0.12) 零售网点密度(0.02) 综合隶属度 80 60 40
0
2(0.4) 2(0.4) 0
1(0.2) 0 0 3(0.6) 0 0 0
3(0.6) 4(0.8) 0 2(0.4) 2(0.4) 1(0.2) 0
1(0.2) 1(0.2) 2(0.4) 0 3(0.6) 4(0.8) 3(0.6)
0 0 3(0.6) 0 0 0 2(0.4)
0
0 0.064
2(0.4)
2(0.4) 0.432 68.08
-7-
背景介绍
分析工具与分析框架 系统初步分析 目标城市选择 店址选择
冲突分析
结论
-8-
分析工具
系统工程类
•逻辑树 •ISM •AHP •模糊综合评价法 •CA
零售学
•选址因素 •商圈理论
资料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罗兰贝格内部资料 •华润万家主页资料
-9 C2:物流 C3:协同效应 C4:市场增长潜力 C5:进入壁垒 C6:人均零售额 C7:主要竞争对手
所占权重 0.16 0.14 0.12 0.05 0.15 0.03 0.21
C8:市场饱和度
C9:零售网点密度
0.12
0.02
- 24 -
城市评价——上海
与现有业务协同性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总体评价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注:1 表示有协同性
0 表示没有协同性
- 19 -
背景介绍
分析工具与分析框架 系统初步分析 目标城市选择 店址选择
冲突分析
结论
- 20 -
冲突分析
结论
-3-
行业概况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零售市场逐渐饱和,竞争日趋激烈,进入壁垒越来越高;
•中国市场成长迅速,市场潜力巨大;
•不论是新进入者还是老牌强手,各个大型零售企业都纷纷开始一波波“跑马圈地运 动”,争取占据有利的竞争形势,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过去“终端为王”的时代渐渐被供应商零售商“合争”时代所取代。
2
建立店址评价模型
3
使用AHP方法确定权重
4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最优店址
- 30 -
备选店址
首先运用Levy & Weitz的商圈理论和选择模型,指定三个典型的地点。
地区A 位于市南郊商业中心,附近两公里内有两个中型购物中心;消费者由不同年 龄段人口构成,人口密度大,包括附近的居民和流动人口,消费能力普遍偏高;交通 方便,但没有大面积停车地,商圈大;店面租金贵,成本较大。 地区B 位于东郊居民区,附近分布两个中型居民住宅区和两所大学,三公里内有两 家大型超市,5家便利店;消费者多有附近居民组成,流动性较小,消费能力中等; 交通极为方便,有大面积停车场便于顾客购物和物流配送;店面租金便宜,成本偏低 。 地区C 位于新兴产业园内,园内分布中大型企业若干家,消费者由企业员工占主导 ,消费习惯一定,零售状况比较稳定,消费能力较高;交通便利,多为步行;店面租 金较贵,成本一般。
Wio 0.42 0.23 0.35 Wio 23 65 12
B1 C1 C2 C3 B3 C7 C8 C8
C1 1 1/2 1/2 C7 1 1/4 1/7
C2 2 1 1/2 C8 4 1 1/6
C3 2 2 1 C8 7 6 1
Wio 0.38 0.34 0.28 Wio 0.59 0.35 0.06
- 15 -
表1:人口与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 16 -
表2:人口与消费品零售总额(续)
(2004年)
(2004年)
(2004年)
- 17 -
表3: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2-2004年
注:1 表示高于平均水平 0 表示低于平均水平
0
3(0.6) 3(0.6) 1(0.2)
1(0.2)
0 0 3(0.6)
4(0.8)
0 0 1(0.2)
0
4(0.8) 0 0
1(0.2)
1(0.2) 0 0
3(0.6)
0 2(0.4) 1(0.2)
1(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