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国际收支失衡调节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
一、基本原理
Y C I G (X M)
B X M Y (C I G) Y A
A A0 aY
dB (1 a)dY dA0
dY——贬值对收入的直接影响; a ——贬值通过收入变化对吸收的间接影响; dA0——贬值的直接吸收效应。
二、贬值的收入效应和吸收效应 (一)贬值的收入效应 1.闲置资源效应。国际收支最终是得到改善还是恶化, 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假定自主吸收不变(dA0=0), 只要边际吸收倾向a<1,贬值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 (dY)就会大于国民收入增加所导致的吸收的增加 (adY),国际收支就能得到改善(dB>0)。
——John Maynard Keynes
第一节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1752年英国著名的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 休莫提出了著名的 “价格-铸币”流 动机制。该机制阐 述了在金本位制下 国际收支失衡的自 动调节功能。
David Hume, 1711-1776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
三、吸收分析理论的政策含义
改善国际收支就只能改变国民收入或改变国内吸收或同时 改变二者,即所谓的支出增减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ies)和支出转换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ies)。 支出增减政策主要通过支出水平的变动来调节社会需求的 总水平,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在上述三个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直接与国际收支挂钩, 国际收支盈余的国家将有黄金流入,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 国际收支赤字的国家将有黄金流出,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
(2)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大卫-休谟:货币-价格机制
黄金 外流
货币供 给下降
国内价 格下降
出口增加 进口减少
国际收 支赤字
吸收论是建立在一般均衡的基础上的。
四、对吸收分析法的评价
局限性:
吸收论没有对以收入和吸收为因、贸易收支为果的观 点提供令人信服的逻辑分析。
在贬值分析中,吸收论完全没有考虑相对价格在调整 过程中的作用。
吸收论同弹性论一样,只以国际收支中的贸易账户为 主要研究对象。
第四节 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分析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理论(monetary approach to balance of payment) 代表人物:哈里·约翰逊(Herry G.Johnson)、雅各 布·弗兰克尔(Jacob A.Frenkel)和罗伯特·蒙代尔 (Robert A Mundell)等。 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 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4)供给方和需求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存在 取代时滞;
➢(5)把商品、劳务运经国际市场还需一段时间,存在交货时 滞。
四、对弹性分析法的评价
优点: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理论对于贬值能否改善一国国际收支 问题给出了清楚明确的回答。
不足:
(一)弹性分析法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只考虑货币贬值对贸易 收支的影响,而国内外价格不变。实际情况往往是本币贬值必然 会导致国内价格上涨,从而促使国内生产成本提高,实际汇率与 出口竞争力则下降。
支出转换政策则是指通过支出方向的变动来调节社会需求 的内部结构,主要调节总需求内部外国商品和劳务与本国 商品和劳务的结构比例。包括汇率政策与直接管制政策。
四、对吸收分析法的评价
优点:
吸收论具有强烈的政策配合含义。伴随贬值所采取的 经济政策,在非充分就业时,应以膨胀为主,尽量扩充 生产;在充分就业时,则应压低国内吸收,以减少逆差。
dM
M M
de e
X
* M
dB de
PX XX
e
PM* MM
PM* M
dB 1 de PM* M
X
M
1
dB 1 de PM* M
X
M
1
当且仅当时,本币贬值才能够改善国际收支。
马歇尔-勒纳条件因其首倡者马歇尔(1924)和 深化者勒纳(1944)而得名。
三、J曲线效应 贬值对经常项目的有利影响 要经过一段时滞才能达到。 如果用横轴表示时间,用纵 轴表示贸易收支的变动,那 么贸易收支对货币贬值的反 应如图所示。X-M)表示贸 易收支,f(t)表示贸易收 支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该 曲线形状类似英文大写字母 J,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故名J曲线。
第四节 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分析
一、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内容
货币分析理论的最基本方程式:
M S M d M d Pf (Y , i)
M S m(D R)
Md DR
R Md D
名义货币需求 实际货币需求 国家基础货币的 国内部分 国家基础货币的 国外部分 货币乘数,假设 等于1
第四节 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分析
e)
(edPM*
dM / M PM* de) /(PM* e)
dM / M dPM* // M de / e
dM
M M
de e
B PX X e PM* M
dB de
PX
dX de
e PM*
dM de
PM*
M
P X eP M dX
X
X
de e
二是收入调节,通过总支出或生产的变动来调节国 际收支,如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乘数分析法。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 分析了收入不变的前提下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的 影响。代表人物:马歇尔(Marshall)、罗宾逊 (Robinson)、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哈伯勒 (Gottfried Haberler)等。 基本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即收入不变;忽 略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相关 产品的供给弹性不变。
(三)贬值的直接吸收效应
3.货币幻觉效应。货币幻觉,是指人们较注重名义货币 收入,对物价的变化并不敏感,在物价水平与收入都上涨 的情况下,人们不会按照相应的比例增加名义货币消费。
4.替代效应。贬值使得进口品的价格高于国产品的价格, 必然引起消费者用国产品替代进口品;同样,贬值也会对 出口品和国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导致生产者在国内销售 和出口之间进行替代。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
二、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即国内外价格不变)下,本币贬 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
B PX X e PM* M
dB de
PX
dX de
e PM*
dM de
PM*
M
X
dX dPX*
/ /
(X-M) 贬值点
O
(X-M)=f(t) t
图15-1 货币贬值的J曲线效应
三、J曲线效应
➢(1)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新价格的信息还不能立即为 需求方所了解,存在认识时滞;
➢(2)供求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存在 着决策时滞;
➢(3)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不能立即增加,产生生 产时滞;
货币分析理论的最基本方程式:
Md DR
R Md D
第一,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第二,国际收支逆差: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名义货币需 求量;国际收支顺差: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量 时。
第三,国际收支的调节过程实际上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 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D)与 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 相一致时,国际收支就处在均衡状态。
dB (1 a)dY dA0
二、贬值的收入效应和吸收效应 (一)贬值的收入效应 2.贸易条件效应。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贬值将使得 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的恶化将导致国际收支 的恶化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减少。当然,收入水平的减少 同时还会降低国内吸收,减弱国际收支恶化的程度。
dB (1 a)dY dA0
(1)金本位制 (gold standard)
金本位制是指,以贵金属—黄金作为商品流通的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货币制度。实行金本位制需要满足 三个条件:
A、各国的货币供给是由黄金或以黄金做保证的纸币组成; B、各国要用本国货币界定黄金的官方价格,并以此价格买 入或卖出黄金;C、各成员国允许黄金的自由进出口。
二、贬值的收入效应和吸收效应
(一)贬值的收入效应
3.资源再分配效应。贬值通过国内资源的重新配置对 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状况产生的影响。如果贬值能够使 得资源从国内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 门,那么就可以提高本国的总体生产率水平,从而引起 实际收入的增加和国际收支的改善。
二、贬值的收入效应和吸收效应
1.货币余额效应。贬值通过对人们持有的实际现金余额 的影响对国内吸收产生影响。贬值造成该国物价水平的上 涨,使得人们持有的实际现金余额下降。实际现金余额效 应通过减少国内总吸收而使得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2.收入再分配效应。工资调整一般滞后于物价变动。贬 值所造成的物价上涨会产生收入再分配的效果,引起收入 从雇员向雇主的转移。如果雇主将实际收入的增加用于增 加消费,由于其边际消费倾向低于雇员,必然降低该国的 总实际消费水平和吸收水平;如果用于增加投资,则会增 加该国的吸收水平。
(二)弹性分析法没有考虑到贬值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三)弹性分析法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代表人物: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Alexander ,1952) 提出。《贬值的贸易差额效应》。 观点: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 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这里“吸收” 一词系指国内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 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贬值带来本国收入的增加,或 贬值带来本国的实际支出减少,即吸收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