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第2章 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第一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及其经济影响一、失衡的判断按经济交易的性质,国际收支交易分为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 )—事后交易(ex-post transaction)国际收支是平衡还是失衡,根据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来判断。

真正的国际收支平衡是不必依靠调节性交易,而仅以自主性交易就能达到平衡的状态。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一)偶发性失衡(accidental disequilibrium)由于偶然的、突发的事件而造成一国国际收支失衡。

气候突变农作物减产出口进口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政局不稳资本外流资本金融账户逆差国际收支逆差(二)周期性失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由于经济体处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进口本国相对繁荣国民收入P 出口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三)结构性失衡(structural disequilibrium)由于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一国国际收支失衡。

1、产品结构失衡国际市场对“本国出口品”需求出口外汇收入国际市场对“本国进口品”供给进口品的价格外汇支出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2、生产要素结构失衡本国要素价格生产成本出口品的价格出口经常账户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四)收入性失衡(income disequilibrium)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化从而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国民收入的变化由经济增长率引起)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总需求CA户逆差国际收支逆差(五)货币性失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由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1、价格/成本出口进口经常账户逆差2、本币汇率上升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品的价格上升/以本币表示的本国进口品的价格下降经常账户逆差3、本币利率资本外流资本金融账户逆差(六)政策性失衡一国推出重要的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七)冲击性失衡由于外汇投机和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短期失衡:偶发性失衡,周期性失衡,货币性失衡——市场机制长期失衡:结构性失衡,收入性失衡——政府的介入三、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一)国际收支逆差对经济的影响逆差外汇供<求外汇汇率本币汇率出口——国民收入国际储备本币供给P r 通货紧缩举借外债债务危机1、刺激产品的出口2、储备流失/枯竭3、引起通货紧缩4、造成债务危机(二)国际收支顺差对经济的影响顺差外汇供>求外汇汇率本币汇率出口国际储备本币供给P r 通货膨胀引起国际摩擦1、抑制产品的进口2、国际储备增加3、通货膨胀的压力4、引起国际摩擦加剧第二节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一)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物价—现金流动机制‖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提出(二)纸币制度下的自动调节机制(1)价格自动调节机制(2)汇率自动调节机制(3)利率机制(4)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二、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1、外汇缓冲政策——偶发性失衡一国政府动用官方储备或向外短期借款来对付国际收支的短期失衡。

逆差——外汇供不应求——动用储备或举借外债——平衡。

因为这种政策以黄金、外汇作为缓冲体,故称为外汇缓冲政策。

2、财政货币政策——周期性失衡(1)财政政策逆差(紧缩性政策)国民收入总需求(2)货币政策逆差——紧缩的货币政策——供给量——r P—平衡3、汇率政策——货币性失衡汇率政策是指一国通过调整本币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

注意:汇率政策是一国官方公开的宣布法定的升值或贬值,而不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汇率的变动。

汇率政策是“以邻为壑”的政策,容易引起对方的报复,引发汇率战。

4.直接管制政策——结构性失衡/收入型失衡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贸易管制和财政管制等形式。

并不能真正的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只是将显性的赤字变为隐性的赤字,一旦取消管制,赤字会重新出现。

第三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一、弹性分析理论▪(一)代表人物与背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世界经济环境。

各国纷纷进行货币贬值来调节逆差。

济学家勒纳等发展而形成。

▪★主要通过对进出口商品供求价格弹性的分析来研究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二)主要观点▪1、供求弹性的概念▪弹性:变化率之比,比值越高,弹性越大。

▪需求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DM,Dx▪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SM,Sx2、前提假设▪(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2)贸易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贸易收支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贸易商品需求变化。

▪(3)不存在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就等于有形商品的贸易收支。

3、主要观点▪★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通过考察汇率对进、出口总值的影响,得出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充分条件。

▪★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

只有满足了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才有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M-L条件:▪设出口需求弹性为Dx,进口需求弹性为DM▪Dx+DM>1,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Dx+DM=1,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没有作用▪Dx+DM<1,货币贬值使贸易收支逆差扩大(三)理论评价▪(1)贡献:正确的指出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

▪(2)局限性:▪第二,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假定适用于―非充分就业‖ 。

不适用于经济周期的复苏与高涨阶段。

第三,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经济变量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相互关系。

▪第四,是一种静态分析,忽视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问题,汇率变动在贸易收支上的效应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是呈―J形曲线‖的。

▪第五,弹性的确定存在技术困难J曲线的原因★在贬值之前签订协议的执行。

凡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成外币后收入减少;凡以外币定价的进口,折成本币后支出增加。

★认识、决策、生产周期等因素★进口商预测货币进一步贬值,从而加速订货二、吸收分析理论(the Theory of Absorption)▪(一)代表人物与背景▪★二战后,各国纷纷通过货币竞相贬值的办法来调节国际收支,但结果国际收支无法改善。

▪★1952年英国经济学家米德与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在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基础上提出吸收分析理论。

▪★研究总收入、总支出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二)主要观点Y = E = C + I+G(封闭条件下国民收入方程式)Y = C + I +G+ X – M(开放条件下国民收入方程式)X – M = Y – (C + I+G)B= Y-A(三)政策主张▪B=Y-A▪▲国内充分就业——支出变更政策▪充分就业(无闲置的的劳动力和资源)——不能扩大生产来增加收入——压缩国内支出——实施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

▪▲未充分就业——采取支出转化政策▪未充分就业(有闲置的劳动力和资源)——扩大生产——采取贬值或直接管制的政策,刺激出口——增加收入(四)理论评价▪1、贡献: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指出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宏观原因;同时强调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与直接管制政策的协调使用。

▪2、局限:只强调了国民收入与国际收支的关系,未涉及相对价格与资本流动等因素。

三、货币分析理论(The theory of monetary approach)▪(一)代表人物与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加强,经济学家开始从货币角度讨论国际收支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和约翰逊等人提出货币分析理论。

▪★货币因素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二)基本假设1、假设货币需求是价格、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

2、货币供给量变动不影响实际变量(产出水平),仅影响价格,即货币中性。

3、存在一个有效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期内,一国价格水平接近于世界水平4、各国不对资本流动采取―冲消政策‖5、从长期来看,一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三)主要观点MD = MS(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D = KPYMS = m (D + R)–D为国内货币供应基数,R为外国货币供应基数,以国际储备为代表,m为货币乘数MS = (D + R)(取货币乘数为1)MS = MD = (D + R)★货币论的观点: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国际收支不平衡由国内货币供求不平衡引起。

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国内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国内货币需求量;反之为国际收支顺差。

(四)政策主张▪1、所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从本质上都是货币的不平衡,需要用货币理论来分析。

▪2、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指货币供给政策。

国际收支顺差——扩张的货币政策——D ——减少顺差国际收支逆差——紧缩的货币政策——D ——减少逆差3、直接管制措施以及货币贬值措施也可以调节。

只有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4、长期内,国际收支可自发平衡。

(五)理论评价▪贡献:▪1、将国际收支与货币存量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分析▪2、区分了货币的国内来源与国外来源,因此,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货币当局可以根据收支状况,确定政策走向。

局限性:1、过分强调货币因素对国际收支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2、片面的强调长期均衡,忽视了短期和中期分析。

3、货币分析法的一些基本假设很难成立,与现实不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