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件祥解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件祥解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 准则和社会公正感
•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对偶故事案例
•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 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 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 水渍。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22育
4、公正阶段(11-12岁)
• 公正即承认真正平等,根据具体情况给 出恰当处理
• 从关心同情出发作为道德判断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23育
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德育根本目的:促进道德判断、道 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 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1、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
认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 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 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 抉择。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2、道德情感
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 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20育
2、权威阶段(6-8岁)
• 完全服从权威阶段:
• 服从周围环境的规则和要求
– 规则是不能更改的,必须绝对服 从
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 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
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21育
3、可逆阶段(8-10岁)
• 对权威不再绝对服从,规则也非不可变 • 在规则面前同伴关系是“可逆关系”
• 再次,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发展受 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 脑中的反映,它的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 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 最后,道德是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现状
• 一、整体健康,主流良好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二节 中学德育现状
(一)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德育课程功能定位上倾向学科化 (三)德育工作倾向课程化 (四)德育目标倾向工具化和功利化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品德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三)中学生品德概念与特征
2.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 (1)初中生品德发展特征 • 道德认识水平有了进一步发展(前习俗水平) • 情感发展上没有明显的进步:心烦意乱期 • 意志行动已经出现明显的广阔性、社会性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三)中学生品德概念与特征
• (2)高中生品德发展特征 • 认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思想意识
•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 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 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 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 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
发展具有明显的理智性, 并带有社会性和 时代性的特点 • 情感变化明显区别于初中生:强烈、稳定 • 意志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独立、坚持 性、果断性、自制力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三章 品德发展的一般理论
皮亚杰 科尔伯格
班杜拉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第一节 一般理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 2、品德:个人依据一定的道 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 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3.品德与道德区别、联系
(1)联系
首先,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 是社会道德在个体的具体表现,两者都受 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其次,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 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 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 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海因茨偷药
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 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该市有个药剂师,研制 了一种治癌特效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只有200 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 2000 美元。为 了买到这剂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并且到处借钱, 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 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 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拒绝了他,并且还说: “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 别的办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 药偷走了,结果被警察发现,抓进警察局。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 第二节 品德心理结构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概念与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节 道德与品德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品德的含义与结构 (一)品德与道德含义
1、道德:调整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综合。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品德的含义与结构 (一)品德与道德含义
游戏规则
2、权威阶段(6~8岁)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
命令;也服从周围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 出的要求
3、可逆阶段(8~10岁)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
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
4、公正阶段(11~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
向于公正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不顾准则规定 • 道德认知不守恒 • 游戏规则及成人要求没约束力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3、道德行为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
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 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 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与特征
• 1.中学生品德概念 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年龄
一般为11-19岁左右,依据一定的 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 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 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最后,社会道德本身是由许许多多的品 德集合构成的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2.品德与道德区别、联系
(2)区别
• 首先,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 象。品德则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 体现象。
• 其次,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 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 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