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讲 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2
第二讲 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2
老师初衷:言传身教让学生节俭
下午,记者见到了正在上课的张老师,在得知记者来意后,他说:“这
不是什么大事,没什么,没什么。” 自己1960年参加工作,当时正 是全国困难时期,所以知道粮食的可贵。早上的事发生后,他告诉学生 要懂得七个字:做人、求知、上大学。首先做人是最主要的,其次是求 知,短期目标是上大学。
责、很认真、很敬业来表示对张老师的看法。她说,张
老师已60多岁了,曾担任过师大附中的教导主任,做事 很仔细;但张老师也很幽默,经常和同学们开玩笑,像 爷爷一样和蔼可亲。记者随后让班里的同学将自己对这 件事的感受写出来。一些同学在写感受时低声哭泣,他 们大多以“震撼”、“沉重”、“影响一生”来形容自 己对这件事的感受。
• (2)权威阶段(6~8岁)。他律阶段 •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 重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 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 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 的要求。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 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他指出, 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 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朋友:你做得真棒! 你把座位让给他,我要真心把您夸;
一夸您的人品好,二夸您有好爸妈;
人人都把您来学,神州开遍文明花; 文明花啊文明花,开了千家开万家。
• 3.道德行为 •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 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 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 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 联系
• 首先,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是社会 道德在个体的具体表现,两者都受社会发展规 律的制约。 • 其次,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 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 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 • 最后,社会道德本身是由许许多多的品德集合 构成的。
2.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
• (1)初中生品德发展特征 • 初中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根据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 初中生的道德判断发展基 本处于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满足社会的希望、 舆论, 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要。 • 认知能力还有局限, 所以, 他们常常处于一种“似懂非懂” 的状况。如, 用偷窃的东西来捐赠, 通过打架斗殴为弱者 鸣不平, 利用考试作弊帮助学习差的学生提高分数等。表
第二讲 探索中学生品德的发展
• • • 一、中学生品德概述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理论 三、中学生品德形成
一、中学生品德概述
• • • 一、品德的含义与结构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 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 的特征。 品德有优劣、好坏之分,例如,尊老爱幼、助 人为乐、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勤奋学习、敬 业奉献等是优秀的品德,而自私自利、损人利 己、目无尊长、损公肥私、好逸恶劳、违法乱 纪等则是不良甚至是恶劣的品德。 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在家庭、学 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一种个体现 象,是社会现实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是一定 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凝结。
• (2)高中生品德发展特征 • 当代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 认识水平都有 了很大的提高, 其思想意识发展具有明显 的理智性, 并带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 高中生的情感变化明显区别于初中生。
• 首先, 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体验都很强烈, 易动感情也很 重感情。 • 其二, 高中生的情感情绪有一定的稳定性。
9月中旬,吕教授的钱包被偷了!钱包里有2000多元现金、身份证、 老人优待证和两张自己的名片 。 一个多月后的10月中旬,吕教授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正是被盗的钱包, 财物证件等都在 。 11月10日,吕教授又收到了一封奇特的信件 ,信中写道:“吕先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偷了你的钱包,看了你的名片,也听了别人对你送名片的乙(应为
• 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 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 这种认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发展的。 据此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阶段 • 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 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 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 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 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 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议’)论,我才知道自己的次(应为‘罪’)恶……”“我(受)生 活所迫,受人梭(应为‘唆’,编者注,下同)使,干了一段时间坏
事,象(像)一只死老鼠,一个多月来我都很难受。我用了你一百多
块钱,以后我会想办法还你,但说不准时间” 署名是“一个没有面目的人”,写信的日期是“10月28日”。
“可能是受了我钱包里那名片的影响吧!”吕教授解释说,他的 名片上有两首赞美乘车让座者的诗,其中一首是《朋友:你做得真 棒!》。他认为,就是这两首小诗的内容感动了小偷,让他在心灵 上有了“转化”!
• 区别
• 首先,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但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品德则依赖于某一 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 其次,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 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 要求的局部反映。 • 再次,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发展受社 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 的反映,它的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 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 最后。道德是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其三, 高中生的高级情感有了很大发展。
(2)高中生品德发展特征
• 高中生的意志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 首先, 独立性、自觉性逐渐增加。 • 其次, 果断性有了一定的发展。 • 第三, 坚持性达到了较高水平。 • 其四, 高中生的自制力比初中生有所增强。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理论
•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学震惊的举动,他说:“你们没人承认那我就吃了”。然后,张老
师就要将饼子放进口中。就在这时,那位扔饼子的同学站出来,并 冲上讲台阻止老师。一位在场的同学告诉记者:“张老师和那位同
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一人一半将饼子吃了。”
下午,记者趁下课的间隙采访了事发班级的同学,学生 们向记者讲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一位学生一连用很负
品德的心理结构
•
•
1、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主要是指一 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 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 的核心和基础。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 信念。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 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 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 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 配作用。
•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 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个人道德 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 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 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
•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 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 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 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 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 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 渍。 • 皮亚杰的两个问题: • 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 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 (3)可逆阶段(8~10岁)自律阶段 • 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 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 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 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因此,规则已经 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 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 守,我也得遵守。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 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 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 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 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
• ※ 我相信法因人而立,而非人因法而生。 • ※ 我相信勤俭乃有序人生之根本,节约应为健全 经济之先决。政府如次,商业和个人也如此。 ※ 我相信诺言神圣而不可违背,君子出言当如立 约。唯此一念至高无上,金钱、权利、地位皆不 可与之并论。 ※ 我先为他人提供有益服务乃人类共有之则。唯 有经历牺牲之火,方能净化、驱除自私之心。
面上是在帮助他人, 其实质却违反了道德准则。
(1)初中生品德发展特征
• 初中生在情感的发展上没有十分明显的进 步。
• 心理学家称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是处在“急风暴雨期”、 “心烦意乱期”。
•
首先,情绪的易感性突出,其次, 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深刻。
(1)初中生品德发展特征
• 初中生的意志行动已经出现明显的广阔性、社会性。 初中生已经把个人目标与社会价值紧密地联系起来, 经常主动地从事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而不像小学生那样容易受暗示, 总是被动地顺从和执行 。初中生在小学的基础上, 意志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 展。在良好的班集体中, 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集体的要 求去自觉地行动。意志的持久性进一步增强, 对于自认 为重要的、感兴趣的事情一般能主动克服困难去完成, 但这种持久性还很不稳定, 遇到“诱惑”时容易分心, 遇到困难时常会退缩。初中生意志的果断性水平还比较低 。
老师将学生扔到垃圾桶的半个烧饼捡出来当众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