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一、品德、道德与德育(一)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道德转化品德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一、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1、道德认识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表现:道德概念(知识)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作用:其它几要素形成发展的基础;行为的先导;2、道德情感概念: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评价、体验对象时所产生的情感。

表现: 直觉性的情感体验;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伦理性的情感体验,作用:影响人的选择;调节人的行为——中介3、道德意志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力。

表现: 完成动机斗争;选择行为方式;执行道德决定作用:控制、调节人的行为——调控4、道德行为(习惯)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作出的外部反映活动。

表现: 顺从行为(他律);认同行为(模仿);信奉行为(自律),作用:品德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其它要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标志(三)品德的构成要素(社会内容)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研究品德构成要素的教育意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形式与社会内容完整统一发展的过程,教育中要注意各要素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行脱节;情知冲突;意志薄弱;不良习惯;品德各要素发展的一般顺序二、品德的基本特征1.是一种个性特征2.必须以某种社会规范为基础3.与行为密切联系4.具有稳定性三、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五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较多的注意和尊重。

一般将这两个阶段都归为他律道德阶段,即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2.道德发展原因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两难故事法2. 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式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三水平六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它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水平二:习俗水平它是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它包括: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

它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

行为完全自律。

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表现而学会新的行为反应的,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班杜拉把道德发展看作是一种学习过程,强调模仿在儿童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认为学习并非被动地接受环境的示范作用,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知加工,对示范行为有所取舍,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趋势道德认知:按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自然观、社会历史观)的顺序发展。

道德情感:四种基础性的情感:同情心、自尊心、羞耻感、敬畏感道德行为:他律——自律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教师的要求学生的想法认同、改变、拒绝主要矛盾:新的教育要求与原有的品德发展水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和条件:1.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内化)2.将个体的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外化)转化的条件:多样化的交往和活动(三)促进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动力)是什么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冲突——利益冲突;情理冲突;品德各要素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四)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主要因素个体的生活经历(内隐记忆);所处的环境氛围(道德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德育手段)四、研究品德问题的教育学价值:1.从结构上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形式与社会内容完整统一发展的过程,要注意各要素发展的协调统一性。

2.从发展过程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

3.从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条件看,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注意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4.从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因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其发展的直接动力。

5.从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上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要注意教育措施和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五、学生不良品德的有哪些类型(1)过失型(2)品德不良型(3)攻击型(4)压抑型。

品德培养的主要任务:转变态度;矫正不良行为;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六、学生品德的教育培养(1)晓之以理,以知引人(2)动之以情,以情感人(3)导之以行,以行练人。

(4)持之以恒,以志树人(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七、把握德育的本质和道德学习的特点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德育的本质:将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学习内容事实性知识——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学到的知识。

评价性知识——以个体已有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带有情感性的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的知识。

人事性知识——由个体自身感悟获得的经验和体会。

特点:1、道德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学习。

学习方式2、亲身体验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

体验的主要方式:直觉型体验;联想型体验;伦理型体验学习水平:顺从行为——认同行为——自觉行为3、认同是道德学习的关键和难点道德学习的基本策略:创设情景,触景生情;激起共鸣,以情染情;唤起经验,以理导情;组织活动,行中促情第三讲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与现状一、中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初中生道德观念形成高中生具有按照道德标准调节自己行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具有主导性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二、中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1.道德概念的掌握2.道德信念的确立3.道德评价的发展三、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1)冲动性。

(2)理智性。

(3)偏激性。

高中生的道德情感已经接近成年人,他们的伦理性情感体验逐渐占据优势四、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言行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的占多数,言行脱节和道德水准很低的是少数。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忘我学习和工作等属于勇于奉献,是道德意志发展到高水平的表现。

五、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及其习惯的形成据资料表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学生,60%是在初中,20%是在高中,余下20%在高中毕业时还不行。

六、我国中学生品德特点:(一)“独立感”“成人感”产生,但爱走极端。

(二)关注自我,但行为偏激。

(三)关注社会,但闭锁文饰。

(四)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七、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1.德育首位有待加强。

2.重智轻德影响德育内容落实。

3.学校德育在认知好策略上的错位。

主要表现在:(1)学校德育过于功课化、知识化、理想化。

(2)学校道德教育忽视学生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4.学校德育在内容和方法上的落后。

主要表现在:(1)学校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感和层次行,主流价值导向乏力。

(2)道德教育方法过于单向,针对行和时效性不强。

5.社会生活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

八、教育策略1.改变德育教育模式。

2.学校管理要坚持德育为首,落实育人为本。

3.利用大众媒体,主动占领青少年的思想阵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