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1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2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3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4一、品德、道德与德育5(一)道德的内涵:6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7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8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9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10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11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12(二)品德的内涵13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14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15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16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17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18稳固的个性特征。
19(三)品德与道德的关系2021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22什么是德育?23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24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5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26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27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28(一)德育的定义29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30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31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二)德育的本质33道德转化品德34德育35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36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37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38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9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40(三)德育的特征41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42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43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44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45(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46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47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48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49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50一、品德的结构51(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52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53(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541、道德认识55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56表现:道德概念(知识)的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57作用:其它几要素形成发展的基础;行为的先导;582、道德情感59概念: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评价、体验对象时所产生的情感。
60表现: 直觉性的情感体验;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伦理性的情感体验,61作用:影响人的选择;调节人的行为——中介623、道德意志63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道德抉择和行动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毅64力。
65表现: 完成动机斗争;选择行为方式;执行道德决定66作用:控制、调节人的行为——调控674、道德行为(习惯)68概念: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作出的外部反映活动。
69表现: 顺从行为(他律);认同行为(模仿);信奉行为(自律),70作用:品德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其它要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71标志72(三)品德的构成要素(社会内容)73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74研究品德构成要素的教育意义75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形式与社会内容完整统一发展的过76程,教育中要注意各要素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77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行脱节;情知冲突;意志薄弱;不良习惯;7879品德各要素发展的一般顺序808182二、品德的基本特征831.是一种个性特征842.必须以某种社会规范为基础853.与行为密切联系864.具有稳定性87三、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88(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89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901.关于道德发展水平91总结:92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五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较多的注93意和尊重。
一般将这两个阶段都归为他律道德阶段,即10岁以前,儿童对道94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95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96自律道德。
972.道德发展原因98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99重大影响。
100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101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102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10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04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两难故事法1052. 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式106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三水平六阶段:107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它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108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109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110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111阶段: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112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113水平二:习俗水平114它是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115它包括: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116的,反之是错的。
117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118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119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20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121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
122它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123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124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125实规范的约束。
行为完全自律。
126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127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128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129达到。
130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131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表现而学会新的行为反应的,观察学习是132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133班杜拉把道德发展看作是一种学习过程,强调模仿在儿童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134认为学习并非被动地接受环境的示范作用,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知加工,对示范135行为有所取舍,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136(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趋势137道德认知:按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自然观、社会历138史观)的顺序发展。
139道德情感:四种基础性的情感:同情心、自尊心、羞耻感、敬畏感140道德行为:他律——自律141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教师的要求学生的想法认同、改变、拒绝142主要矛盾:新的教育要求与原有的品德发展水平143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和条件:1441.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内化)1452.将个体的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外化)146转化的条件:多样化的交往和活动147(三)促进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动力)是什么?148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冲突——利益冲突;情理冲突;149品德各要素之间发展的不平衡150(四)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主要因素151个体的生活经历(内隐记忆);所处的环境氛围(道德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152(德育手段)153四、研究品德问题的教育学价值:1541.从结构上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形式与社会内容完整统一发展的155过程,要注意各要素发展的协调统一性。
1562.从发展过程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不断发展的过157程,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
1583.从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条件看,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159结果,要注意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1604.从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因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161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其发展的直接动力。
1625.从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上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163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要注意教育措施和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164五、学生不良品德的有哪些类型?165(1)过失型(2)品德不良型(3)攻击型(4)压抑型。
166品德培养的主要任务:转变态度;矫正不良行为;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167168六、学生品德的教育培养169(1)晓之以理,以知引人(2)动之以情,以情感人(3)导之以行,以行练170人。
171(4)持之以恒,以志树人(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172七、把握德育的本质和道德学习的特点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173德育的本质:将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174学习内容175事实性知识——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学到的知识。
176评价性知识——以个体已有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带有情感性的思维和177态度来加以把握的知识。
178人事性知识——由个体自身感悟获得的经验和体会。
179特点:1801、道德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学习。
181学习方式1821831842、亲身体验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
185体验的主要方式:直觉型体验;联想型体验;伦理型体验186学习水平:顺从行为——认同行为——自觉行为1873、认同是道德学习的关键和难点188道德学习的基本策略:创设情景,触景生情;激起共鸣,以情染情;唤起189经验,以理导情;组织活动,行中促情190第三讲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与现状191一、中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92(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93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194初中生道德观念形成195高中生具有按照道德标准调节自己行的独立性和自觉性196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具有主导性1972.自我意识增强198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199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00(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201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02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03二、中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2041.道德概念的掌握2052.道德信念的确立2063.道德评价的发展207三、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208初中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1)冲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