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阶段特征一、西方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并向世界各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
二、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扩展·近代中国由变革与转型到觉醒与探索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
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觉醒与探索是甲午战争后至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族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也是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异常活跃的时期。
三、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确立了新的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考点一近代西方的代议制1.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①前提:“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③发展: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制内阁。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①1787年宪法: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宪会议于1787年制定宪法,实行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②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1)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下院,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
(2)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垒、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特点(1)议会是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
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
(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即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
1.(2017·全国课标文综Ⅱ卷,3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
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答案 C解析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有权任免内阁成员。
要求内阁成员辞职是总统的权力,故C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体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内阁中的意见分歧,并没有体现党派之争,D项错误。
2.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
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
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责任内阁制形成的体现B.代议制不断完善的过程C.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D.议会政党制发展的表现答案 A解析责任内阁制是首相和内阁成员共同进退原则,材料中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正是责任内阁制的体现,A正确;代议制完善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B错误;C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德国自由党成立时,曾要求成立一个“帝国责任内阁”,1884年4月5日联邦议会按照俾斯麦的意见通过决议反对这项要求,决议说:“在德意志帝国境内成立责任内阁制只能削弱各联邦成员目前在联邦议会行使的、由条约给以其保障的权力。
”据此可知,当时的德国( )A.政党政治发展十分完善B.联邦议会掌握国家实权C.内阁首相控制联邦议会D.民主制度有其传统色彩答案 D解析联邦议会反对成立“帝国责任内阁”的要求,并不能说明当时德国政党政治发展十分完善,故A错误;德国皇帝掌握国家实权,故B错误;皇帝控制联邦议会,故C错误;联邦议会反对成立“帝国责任内阁”,体现了德国的传统的专制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巴黎公社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条件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
②思想来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③阶级基础: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巴黎公社(1)背景:普法战争失败,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屈膝求和,人民强烈不满。
(2)经过①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②3月28日,巴黎公社建立。
③5月下旬,巴黎公社被镇压。
(3)意义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2)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促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3)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4.(2018·全国课标文综Ⅰ卷)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答案 A解析A对: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参与正义者同盟的改组,后又一起为该组织撰写了宣言。
根据题干正义者同盟口号的变化由“人人皆兄弟”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及同盟的目的可以看出,他们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5.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释。
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
这说明( )A.工人运动有助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B.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工人运动C.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D.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1848年革命时……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释”“1871年……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得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故B项正确。
6.马克思:“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
”这说明巴黎公社( )A.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B.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明确性C.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D.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 D解析材料“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可见它不仅仅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而不是具有不明确性,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广泛的代表性,并不意味着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执政,故C项错误;材料“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体现出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D项正确。
考点三近代中国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鸦片战争(1840~1842年)①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
“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①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①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②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①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③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1)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
(2)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4)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1)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2)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