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二首》导学案

《古诗二首》导学案

语文学科有效教学导学案
审核人签字:
时间
年级
课题
课型
课时
授课教师
9.12
四语
古诗二首
问题解决课
2
教材分析
两首唐诗——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1、能不能试着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2、谁能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1、“人闲”是什么意思?
“桂花落”说明了什么?
“空”是什么意思?“时鸣”是什么意思?
2、交流讨论: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
以多种方式朗读,仔细体会
比赛背诵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组织交流
组织交流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3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的《鸟鸣涧》这首诗。
4、涧是什么意思?鸟鸣涧又是什么意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及体会描写的意境。
3、情意目标:通过体会两首诗所描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两首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自读感意,自我解决三单问题。
2.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汇报展示成果。
教学准备
做好本课三单设计,提前发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起兴趣
二、自读古诗,交流收获
三、交流困惑,解决问题
四、读中品味,体会感情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残阳
江边
美 静 山中月夜
月夜
教学反思
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在本诗中,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像红日西沉,一弯月牙悄然东升,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感受全诗。
2、请你读准韵律,多读几次。
还有什么没读懂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1、解释“残阳、瑟瑟、可怜”等词的意思。
2、交流整首诗的意思。
以多种方式朗读,仔细体会
比赛背诵
谈话导入
组织朗读
组织交流
组织朗读、背诵比赛
激发学生的兴趣
踊跃参与,积极发言
积极举手,大胆朗读
大胆提出问题,学生互相交流解决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暮江吟鸟鸣涧
组织朗读、背诵。
激发兴趣,期待学习。
积极交流收获
交流问题
积极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
桂花落

教学反思
教学中加强学生总结、提炼主要内容的训练。使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有所提高。教育学生围绕文本学习,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学习了一些方法,但是对古诗中的有些文言字词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设计理念
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声自读、默读、齐读、轮读、站起来大声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在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就设计了以上不同类型的读,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位、在读中思考。
一、导入
二、初读感悟
三、交流困惑,理解古诗
四、读中品味,体会感情
上一节课学习了古诗二首的第一首诗,这节课来学习第二首《暮江吟》
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