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楚辞研究史(中)

第三讲 楚辞研究史(中)

24
1927年6月2日上午,在北京颐和园(昆 明湖)投水自杀。
王国维自尽于颐和园鱼藻轩前的昆明湖中
25
中国20世纪杰出的学术大师王国维,正值其学 术生涯巅峰之际,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自沉弃世。 消息甫传,顿使海内外学界同深哀悼。人们在痛惜 他‚中道而废‛之时,更竞相揣度其不明不白自沉 的原因。70余年来,猜测、推论,诸见纷陈而时有 新见,又因各执一隅而难以定论,遂成20世纪中国 文化界一大‚公案‛。
11
1、充分肯定屈原其人及其爱国思想。认为其 作品能‚唤起同胞的爱国心‛。
“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 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2、突破前人研究,用比较的方法客观评价 屈原及其作品的地位与价值。 作为近代学术思想的启蒙者,较之汉代王逸 以来的传统研究角度与方法,有不少新意与突破。
12
① 从对比和文学发展史角度认识屈原的意义 与价值。 认为: 他是中国第一个文学家,他的作品第一次表现 了个性,后世任何一个文学家无法与他相比。 他开启了文人诗歌创作的先河,创造了诗歌 史上的新诗体,新流派——骚体诗。
29
五、刘师培 刘师培(18841919) ,字申叔, 号左盦,江苏仪征 人。近代著名文史 学家、学者。
30
1904年在上海与章炳麟交游,倾向革命,抵 制专制。后由革命派走向反动派,参加筹安会,为 袁世凯阴谋称帝效力。 洪宪帝制失败后,流落天津。1917年被蔡元 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职北大附设国史编纂处。 1919年1月,与黄侃、马叙伦、梁漱溟等成 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 1919年11月20日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 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 称《刘申叔先生遗书》。
10
梁启超的楚辞研究: 近代最早全面评价屈原其人及其作品,突破前 人传统格局,并提出一系列新见卓识的,当推杰出 的近代启蒙主义者,著名文学批评家梁启超。他高 度评价屈原及其作品,采用新角度、视野、方法, 开了楚辞史新风气。 他研究楚辞从纯文学与文学发展史角度切入, 以宏观视野俯瞰世界文学大背景,从比较中把握楚 辞的特点,认识屈原的地位与楚辞艺术的价值,一 扫过往学究式的考证旧习,为楚学注入了活力。 其 观点集中在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专著《屈原研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
6
2、基本沿袭历代注骚旧传统,体现清代朴学 风格。综合前人,博观约取,发抒己见,该书所录 著家四十余家(以清代为多),不盲从任何名家。 另外,他赞同《汉书、艺文志》所录‚屈原赋 二十五篇‛之说,认为《九歌》共十篇,《礼魂》 是前十篇的通用送神曲。《招魂》为屈原所作。在 篇名、词语等注释诠解上,也精审谨慎。
不幸而季平享高寿,说乃屡变无已。……使读 其书者,回皇炫惑,迂转流变,渺不得真是之所在。 盖学人之以戏论自衔为实现,未有如季平之尤也。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5
二、马其昶 马其昶(1855-1930), 字通伯,号抱润翁,安徽桐城 人,桐城派殿军,清末民初著 名古文家,参予撰修 《清史稿》。 其楚辞研究见解主要见于《屈赋微》 。 1、受时代影响,《屈赋微》一改清及以前学 者的彰扬屈原忠君,专显其爱国思想。
16
3、运用文学发展观揭示楚辞产生的原因和 进行作品分析。 ① 找出楚辞产生的原因和基础。 认为文学的兴衰与学术思想的强弱成正比, 战国学术的繁荣,引发文学勃兴: 战国时代,学术繁荣,哲学勃兴,为文学的 产生与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以庄子、孟子等 书本身所蕴含的文学旨趣,引发了文学的勃兴。
17
认为楚文化逐步吸收了中原文化,促使楚辞的产 生: 春秋中叶以后,楚文化逐步吸收了中原文化, 这种吸收融化本身,触发生长了新东西,这是具有 神秘意识,虚无理想、浓厚巫风影响的南方文化, 同‚中原旧民族之现实的伦理的文化‛相接触而发 生的新生之物—文学。这个文学由生活于南方特别 环境中并有特殊遭遇的屈原创制,从而铸就了流传 至今的楚辞。
21
四、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 字伯隅,号观堂,浙 江海宁人。清秀才。 近代学者,文艺理论家。 生平著述62种, 收入《海宁王静安先 生遗书》中的达42种, 以《观堂集林》最为 有名。
22
23
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资产阶级唯心 主义哲学和文艺思想的影响。 1907年起,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 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等。 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 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 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 提出‚双重证据法‛。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 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3
一、廖平
时间上最早的是廖平。
廖平(1852年-1932年), 初名登廷,字旭陔,光绪五年 (1879年)中举后改名廖平,字季平。四川井研县 人。清末至民国时期学者、思想家。
他的《六绎馆丛书》中收录有关楚辞研究著述 共三种:
《楚辞新解》、《楚辞讲义》、《离骚释例》
4
廖平好发怪论,治学态度不严谨,这几部著述, 观点混乱,内容庞杂,同异不一。或用天人之学, 否定屈原及其作品,或以为楚辞系秦博士作。他是 楚学史上少有的一位不严肃的学者。
26
《人间词话》(1908年发表,共64则),提出 ‚境界说‛。论词以境界说为主,提倡‚不隔‛, 最欣赏李煜的词,真感情、赤子之心,真所谓以血 书者。 《宋元戏曲考》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27
王国维的楚辞研究: 对楚辞用力不多,但亦不容忽视。 1、十分推崇屈原的伟大人格: 他认为屈原正是由于有了‚高尚伟大之人 格‛,才会写出‚真正之大文学‛(《文学小 言》), ‚三代之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 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 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 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28
2、《屈子文学之精神》中阐发了他对屈原 文学思想、成就形成原因的看法: 他肯定了屈原文学的南方基质。 他从《庄子》、《列子》等古文中总结出 ‚南方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 甚,……此种想象,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 之。‛屈原作品亦如此。他对想象力的这一鲜明 揭示,抓住了屈原创作的艺术真谛。神奇壮丽、 想象奇特的神话赋予屈作以鲜活的生命力。 另外,他也不否认屈原学习了北方文化(儒、 齐文化)与《诗》。也是较早提出南北文化融合 促成屈子文学这一现象的学者。
18
② 对楚辞的具体作品,梁氏《屈原研究》与 《要籍解题与读法》中提出一些卓然新见: 《离骚》‚好象一篇自传‛,‚是全部作品的缩 影‛ 《天问》是‚对于万有的现象和理法怀疑烦闷, 是屈原文学思想出发点‛。 《九歌》是‚楚辞中最‘浪漫式’的作品‛。 《九章》在思想内容上是‚《离骚》的放大‛。 《远游》是‚屈原宇宙观人生观的全部表现,是 当时南方哲学思想之现于文学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5
横的方面: 将屈原臵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中,认为楚辞中的 神话传说堪与古希腊神话相媲美;《离骚》、《九 歌》中所展示的丰富想象力与惊人描写,世界文学 史上除了但丁《神曲》以外罕有其匹,而在时间上, 屈原比但丁足足早了近十个世纪,这就足以见出屈 原在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 运用比较方法从纵横两方面对楚辞进行研究的, 梁启超是第一人。不仅限于楚辞,即使在中国近代 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梁启超也是作跨国度比较文学 研究的第一人。
33
2、长篇论文《南北文学不同论》: 从南北风俗习惯对文学的不同影响上,论述中 国南北文学的特点与差异。他指出形成南北文学不 同特点的原因有多种。 语言:夏声与楚声。 风俗习惯:尚实际与谈鬼神。 地理条件的不同:山国与泽国。 学者的风格:坚韧不拔与遗世独立。
34
刘师培能从地理环境、社会风习等多种因素出 发,考证屈原作品属于南方文学,有别于北方,同 时又肯定它吸收了北方文化,倒符合客观实际。但 他好以六经的思想或句式比附,显得穿凿。 认为屈原作品在文学风格上主要继承了南方文 学传统,与庄子、列子有关,这一点与王国维同。 而说‚宋玉、屈原之厌世,溯其起源,悉为老 聃之支派‛与梁启超颇合。
31
刘师培是《左传》研究大师刘文淇的曾孙,他 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 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很多。 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所著《中国中文学史》 影响较大。
32
刘师培研究《楚辞》的成果: 1、校雠《楚辞》的专著《楚辞考异》(十七 卷): 胪列异文,订正误字(章句是非弗议)。 刘氏汉学根底深厚,本书考订异文颇见功力, 案语中广引《文选》、《史记》、《汉书》、《尔 雅》等古籍。但因草创,时有错讹。
13
② 用比较的方法衡量屈原作品的地位(纵、横 比较)。 纵的方面: 从作者、地域、思想、诗体、创作方法等方面 对比《诗经》与楚辞,认为楚辞比其前的《诗经》 更进步: 《三百篇》为集体创作,反映了时代共性;而 《楚辞》则为个人独创,饱含个人情感,是文学向 更高阶段发展的标志。
14
《三百篇》为‚中原(地域)遗产‛,‚大端皆 主于温柔敦厚(儒家)‛;《楚辞》则为‚南方 (地域)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大端在将感情 尽情发泄‛。 屈原创始了不歌之诗,且诗体空前未有。 三百篇》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 是富于想象力之文学,‚从想象中活跳出实感来, 才算极文学之能事‛,以此点论,屈原在中国文学 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5
现代的楚辞研究 ( 1919五四运动- 1949建国 前) 提纲 一、闻一多 二、游国恩 三、郭沫若 四、姜亮夫 五、胡适
7
三、梁启超 梁启超(1873- 1929), 字卓如,号 任公,别署饮冰子、 饮冰室主人等。广东 新会人。我国著名政 治家、学者和报刊活 动家。其著作以《饮 冰室文集》收录较为 完备。
8
‚饮冰室‛及《饮冰室文集》: ‚饮冰‛一词出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 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寓意对国家社稷忧 虑焦灼之情。 南朝宋人鲍照《谢永安令解禁止启》说: ‚饮冰肃事,怀火毕命‛,表现受命从政、为国忧 心的惶恐情态。 梁启超以‚饮冰室‛ 为书斋名,是借此表达他 内心忧愁焦灼,对祖国前途的担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