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10

全国-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10

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10(满分为1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得分评卷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

A.《教学与发展》 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 D.《大教育论点》3.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 )观点。

A.内发论 B.白板说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5.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6.我国教育目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7.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C.泰勒 D.裴斯泰洛齐8.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9.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由( )提出的。

A.柯尔伯格 B.班杜拉C.彼得·麦克费尔 D.皮亚杰10.爱与归属需要基本满足后的高一层次的需要是()A.自我实现需要 B.安全需要C.生理需要 D.尊重需要11.学生临考时的怯场属于()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12.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属于( )因素。

A .不稳定的B .可控的C .外在的D .内在的13.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 )A .不可能的B .不良品质C .无条件的D .有条件的14.根据研究,以下哪一个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A .高一B .初三C .初二D .初一15.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 .生活焦虑B .择友焦虑C .缺钱焦虑D .考试焦虑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 .对个性的理解B .对集体的看法C .对学习、工作的态度D .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E .教育的理想与追求2.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A .荀子B .华生C .孟子D .弗洛伊德E .洛克3.下列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 .整体性原则B .迁移性原则C .生理适宜原则D .合理性原则4.德育教育的体谅模式的特征有( )。

A .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B .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C .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D .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E .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5.问题解决的特征为( )A .认知性操作B .操作复杂性C .目标指向性D .问题空间性E .操作步骤性三、判断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 )2.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和理想性,所以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

( )3.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

( )4.拥有某一领域丰富的知识经验就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 )5.个体好奇心、求知欲越强,知识经验越丰富,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则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

( )6.《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得分评卷人 得分评卷人()7.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8.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得分评卷人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什么是个体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3.简述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4.联系实际简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5.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6.简述思维的过程。

得分评卷人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2.试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其自身的规律。

2.B【解析】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

伴随该书的出版流行,班级授课制开始为世界各国所了解和采用。

3.D【解析】教师资格制度是我国法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

1993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并对教师资格认定办法作了原则性规定。

4.D【解析】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机制和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5.D【解析】洛克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让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动物……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这也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6.C【解析】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所以,教育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7.C【解析】最早倡导从“测验”转向“评价”的是美国的教育评价与课程理论专家泰勒,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8.A【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卡尔·罗杰斯以其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于教育领域,其中涉及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

9.D【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0.D【解析】马斯洛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通过研究,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1.C【解析】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感到紧张的情绪状态。

12.D【解析】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归因。

13.D【解析】“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14.C【解析】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15.D【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1.ABCDE【解析】学校文化包括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对学校功能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个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

2.ABE【解析】孟子和弗洛伊德是内发论者。

3.ABC【解析】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4.ABD【解析】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是认知模式的特征。

5.ABC【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等特点。

问题解决不具有空间性特点。

三、判断题1.×【解析】智育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在教会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等。

2.×【解析】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3.√【解析】略。

4.×【解析】若大量的知识经验以杂乱无章的方式贮存于头脑中,对有效的问题解决毫无帮助。

5.√【解析】这些条件的人思维比常人活跃,因此能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问题。

6.√【解析】略。

7.×【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8.√【解析】略。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在:(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3.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3)讲究语言艺术;(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4.(1)因材施教原则的内涵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5.(1)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

(2)对于心理发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其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3)对于心理发展的阶段,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岁);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6.思维的过程主要有:(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