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材料第一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发展1、1942年英国发布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又被称为“贝弗里奇报告”。
2、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思想渊源包括:基督教教义、重商主义经济学。
3、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政策主要有:灾害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贫困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特定人群救助、临时救助。
4、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从收容遣送变为救助管理,强化了自愿受助。
5、现行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所得税,免征营业税,先征后返增值税。
第二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中的基本关系1、在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有代表性的四大主义分别是: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2、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就要实行:社会职能社会化,社会事务社会办,社会福利社会化。
6、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服务对象公众化,社会福利社会办。
8、第三部门: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之外的“非营利部门”,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
其突出特点是志愿性、公益性和民间性。
在国外,第三部门为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部门的总称,在国内主要指非营利的民间组织。
12、对家庭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通过社区、社团、社工以及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去实施的。
15、市场经济学说中的公平包括:机会均等、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和结果公平。
18、社会救助主要是满足受助者的生存需要,社会福利则主要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1、社会救助: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政策。
社会救助时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救助对象是容易遭遇生活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4、社会救助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乡村贫困救助、农村五保制度、灾害救助、特殊对象救助等。
12、依据救助手段,社会救助可分为: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以工代赈。
14、穷人与资产理论常识人迈克尔谢若登认为,资产积累和投资是脱离贫苦困难的关键,建议设立个人发展账户。
第四章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1、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社会政策。
其中:国家和社会是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其本质主要体现在经济福利性上,是难以采取市场调节的社会公共领域;它穷掉社会化,福利的提供是开放式的;社会福利以提供服务为主;社会福利的目标不仅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还在于促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5、按照社会福利资源的提供方式,可分为现金给付型、实物给付型和社会服务型社会福利。
8、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主要有: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霍布森的最大社会福利思想。
9、旧福利经济学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福利的含义。
17、反对私营化社会服务的理论派别是:民主社会主义。
第五章贫困问题与社会发展2、学者对贫困的界定包括:缺乏说、排斥说/剥夺说,地位说,能力说。
8、阶层贫困:亦称结构性贫困,是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低或无收入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的贫困现象。
11、确定贫困线的方法有:市场菜篮法(标准预算法),恩格尔系数法,生活形态法,国际贫困标准法。
14、我国对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多采用“综合法”,并提出了生存线、温饱线和发展线三个标准。
15、贫困原因的理论有:个体主义贫困论,贫困结构论,贫困文化论。
29、我国城市反贫困的政策或措施有: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社区公共服务。
36、如何认识贫困与社会发展的悖论。
按照一般的理解,贫困是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低下造成的,因此只要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贫困就可以消除。
但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从古至今任何一个社会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贫困的现象,尽管贫困的含义和表象有了较大的差异。
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来解释: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获得的收入和生活资料难以维持生存需要,而相对贫困则是社会所认可的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活水准,因此相对贫困的划分通常是按总人口的百分比划分的,所以,相对贫困无法消除。
从制度的角度来解释:贫困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是资本主义在阶级意识形态中构架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尽管经济增长是摆脱贫困的前提条件,但是仅靠经济增长无法自动消除贫困,因为贫困现象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本身缺陷所致,它包括社会在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文化和政策等方面不合理的因素。
第六章贫困救助1、贫困救助:是针对社会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救助,目的是接触贫困者的生存危机,确保其维持起码的生活条件,具体实施内容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方式。
2、贫困救助的基本原则包括:保障生活权、普遍性、以贫困线为标准、维护个人尊严。
3、贫困救助的主要内容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4、1993年,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
5、1997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6、1999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这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权威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7、廉租住房制度的救助方式有三种:租金补贴、实物配租、租金减免。
第七章灾害救助1、灾害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在遭遇各种灾害事故袭击并因此而陷入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与一定的现金和实物或服务援助,以帮助其渡过特殊困难的一种救助制度,它是社会救助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保障制度安排。
2、按照致灾原因,灾害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生态环境灾害。
3、灾害救助的特征有:应急性,临时性,无偿性,多样性,不确定性。
4、灾害救助的项目包括:救助灾民生命;抢救受灾财产并提供款物援助,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医疗卫生救助;对灾民实施精神救助,安抚灾民情绪;灾后重建。
5、灾害救助不仅包括灾害补救,还包含了灾前防范和灾时施救,我国应对灾害事故采取的是“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总方针。
6、1993年,民政部门提出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款项分级承担的思路,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上下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灾害救助管理体制。
第八章老年人福利1、老年人福利是建立在老年人特殊的社会需要和生理变化上的,因此老年人福利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并为其提供预防性的、补救性的和发展方面的服务。
2、从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出发,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包括身体、社会心理、经济、住房和环境、教育、文娱和参与社会生活以及就业等几个方面,将其归纳为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需求、健康保障需求、情感保障需求和服务保障需求。
3、我国现行的老年保障,包括社会保障、家庭养老、机构照顾与社区照顾四个主要部分,属于结构性老年保障。
4、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包括:机构养老,医疗服务,社区照顾。
5、能否化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直接取决于相关的老年保障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
6、我国老年产业的重点应该发展老年服务业和护理业。
7、为解决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我国几个大城市最近的实践有:劳动储蓄、时间储蓄、年轻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志愿服务。
8、健康老龄化:是指在老龄化社会中,绝大多数老年人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使社会发展不受过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个体的健康,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老年人家庭健康,老年人经济健康,社会环境健康。
9、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是指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甚至无限期都需要别人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广泛帮助,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旨在提高由于病理性衰老,甚至优于正常衰老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它也是预防新的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第九章残疾人福利1、我国的残疾人福利事业从救助补缺型逐步走向适度普惠加特惠型。
2、残疾人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残疾人提供的福利服务、服务设施及举办的各种社会福利事业,目的是为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包括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及环境等方面。
3、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多种手段,尽可能使残疾人的功能得到恢复或补偿,提高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功能,实现回归社会的目的。
广义的康复是全面康复,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狭义的康复仅指医学康复。
4、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福利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是一种补缺型、供养型和救济型的福利。
5、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就是用现代文明社会的文明、进步、科学的观念,正确认识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从而建立一整套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的价值观念和根本观点,其核心是“平等,参与,共享”。
6、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是党和政府联合广大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代表,服务,管理”三种职能: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团结教育广大残疾人,开展各项业务与活动,直接为残疾人服务;履行法律富裕的职责,承担政府委托的部分行政职能,发展和管理残疾人事业。
第十章妇女福利与儿童福利1、根据我国妇女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2001—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把促进妇女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6个优先发展领域: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
2、新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则是强调社会福利制度对女性的负面影响,认为由国家向妇女提供专门的社会福利是一种“社会的父权”。
3、妇女福利的基本内容包括:妇女教育福利、妇女就业保护、妇女职业福利、妇女卫生福利、妇女生育福利、妇女社会保障。
一、妇女教育福利,包括保护妇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促进女性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二、妇女就业保护,包括男女平等就业权利保护,提高妇女就业机会,男女同工同酬等内容;三、妇女职业福利,包括女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四、妇女卫生福利,包括妇幼保健和妇女病的防治工作;五、妇女生育权利,包括生育医疗保险、带薪产假、托幼服务等;六、妇女社会保障,包括女性退休养老制度,对贫困妇女和特殊困难的妇女提供社会救济等方面的内容。
4、我国儿童保护政策的体系内容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5、儿童福利事业:是由国家或社会为儿童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正常生活和全面健康发展的资金与服务的社会政策和社会事业,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健康服务,儿童照料和学前教育,儿童文化娱乐设施,对特殊儿童提供的特殊保护和特殊服务,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