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复习)
3、互爱
——全民性的福利提供可以引发人民的利他主义
(二)对福利国家的立场—— 肯定
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福利国家有6项功能:
1、消除社会问题及改善受苦群体的困境;
2、推动经济的增长;
3、建立更平均的社会 ;
4、提倡利他主义和社会整合;
5、补偿弱势群体所付出的社会成本;
6、减少社会不平等。
三、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三、社会救助的类型
(一)按救助方式分类
1、院内救助——机构内安养; 2、院外救助。
(三)按救助手段分类
1、现金救助——最为广泛; 2、实物救助——传统方式、效果快捷; 3、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救助; ——对特殊的救助对象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 等服务。 4、以工代赈。
(二)按救助内容分类
1、生活救助; ——核心地位 2、灾害救助; 3、失业救助; 4、住房救助; 5、医疗救助; 6、教育救助; 7、法律援助; 8、扶贫开发。
三、负所得税理论
•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米尔顿· 费里德曼提出。 • “负所得税”——是以政府向个人支付所得税来代 替社会福利补助的一种形式。 • 目的:既补助低收入者, 又保全效率。
• 公式:
1)负所得税=法定最低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 税税率(S=N-I×T)
2)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实际收入+负所得税
(二)对福利制度的评析 (三)对福利国家的基本立场——否定
• 认为其强化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并没有对资本 主义造成结构性的转变。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基本价值观——平等、自由和互爱 1、平等
平等的作用:
2、自由
——平等的结果。
1)提高社会整合程度; ——自由的核心是拥有 经济权力去选择自己 2)提高经济效率; 的生活模式 。 3)维护社会正义。
第五章 贫困问题与社会发展
二、贫困的类型: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贫困的程度; 1、绝对贫困(生存贫困)
2、相对贫困
特征:相对的;动态的;不平等性;主观性。
(一)基本价值观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不平等
(二)对福利国家的立场—— 全盘否定
• • • • • • 1、反对以中央化组织推行福利政策; ——坚持福利服务的市场化。 2、反对为人民提供全民性的福利 ; 3、主张重新界定国家的角色。 ——应扮演积极的角色,创造法律架构 ——主张政府部门与其他福利服务提供者自由竞争
第四章 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
(二)社会福利的界定:
——是国家和社会 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 贴、实物供给和社会 服务,满足社会成员 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 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 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该界定的几层具体含义:
1、责任主体:国家、社会
2、本质:经济福利性 3、强调社会化 4、以服务供给为主 5、目标:保障并改善、提 高生活质量。
第二节 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
一、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1、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福利的含义
2、提出了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 3、要使一国经济福利增加,还须增加国民 收入量
(二)新福利经济学对旧福利经济学的修改和发展
1、在微观经济领域对福利问题进行一系列探讨
• 新福利经济学运用“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 线”“消费可能曲线”等方法,在微观经济领域 里对福利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丰富和完善了 庇古的福利经济理论。
2、新福利经济学发展了“最适度原理”
•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 福利的内容 。 • “交换的最适度条件 ”“生产的最适度条件 ”
3、提出了“假想的补偿原理”
• 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成其 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员的改善 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则社会福利就增 加了。
•
在中国,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主要由生 活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乡村贫困救济、
农村五保制度)、住房社会救助、医疗社会
救助、灾害社会救助等。其中,生活社会救
助处于核心地位,其他项目起补充作用。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功能、特征和类型
一、社会救助的功能 (一)缓解贫困 ——是社会救助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功能。 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经济学家纳克斯认为,资本形成不足是 贫困恶性循环的中心环节。 (1)资本的供给方面; (2)资本的需求方面。
(2)1601—1795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付诸实践时期
(3)1795—1834年,普及性救济和保障所有人最 低生活水平时期 1795年,英国《斯皮纳姆兰法律》 核心:承认普及性社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原则 内容:1)开启了“院外救济”;
2)明确 “最低生活保障” 与“普及性权利”原则
3)取消《居住法》;
4)将工资津贴与社会救济、家庭收入,现金救济 与实物救济等结合提来。
(三)社会救助的发展
1、1834年—20世纪初,英国社会救助制 度的成熟和定型阶段。 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 主要内容 : 1)重新缩小救济对象 ; 2)建立全国统一的济贫行政体制;实行中 央督导制 3)引进劣等待遇原则
三、社会福利的分类
• (一)按社会福利的作用方式分类 • 1、残补型社会福利; • ——指社会福利制度(国家的社会福利机构) 只扮演常态社会结构——家庭和市场功能失败后 的补救角色。 • 2、制度型社会福利。 • ——将社会福利服务当做工业社会一种正常的 功能,以提供制度化的、针对全体人民的普遍福 利为标志。
第二章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中的 基本关系
政府与社会关系模式
• 1、“大政府、小社会” ; 弊端:1)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脱节与矛盾 2)限制了社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 • 2、“小政府、大社会” 。 新型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要求: ——“小而强政府,大而强社会” ; ——政府主导型模式。
三、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四)按救助的时间分类
1、定期救助; 城乡低保、五保、特困户及医疗救助等 2、临时救助; 3、急难救助。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有关理论
一、马尔萨斯的人口与贫困理论
(一)贫困思想: • 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人 口与生活资料最终保持平衡。 • 贫困的存在是必然也是必要的。 (二)解决方法和途径: • 收容本地极端贫困人员,并全国征收统一济 贫税来解决资金问题。 • 济贫院的生活要艰辛,强迫其劳动。
(二)社会互济——非制度性转移支付
• 1、社会捐助;
——是一种社会互助行为,也是社会救助和 社会福利资源供给的一条补充渠道。 • 2、慈善事业 ;
——建立在社会捐助基础上的社会互助行为
• 3、福利彩票。
第三章 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
——是指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 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
(二)按资源的提供方式分类:
1、现金给付型——社会津贴或社会补贴; 2、实物给付型——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3、社会服务型——主要形式是社区服务。
(三)按资源的分配方式分类:
1、全民性社会福利; 2、选择性社会福利。 条件:申请——家计调查——审核
(四)按社会福利的对象
1、老年人社会福利;
• 对象:老年人 • 需求内容:经济保障、健康保障、情感保 障、服务保障需求等 2、残疾人社会福利; 3、妇女儿童社会福利
(一)缓解贫困
2、对贫困人员影响:
• ——生存、延续与发展 (1)解决生存问题; (2)提高其生存能力——发展能力
(二)缩减贫富差距
(三)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四)有利于社会控制
二、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一)最低保障性; (二)按需分配(多样性) ; (三)权利义务单向性(不对等性); (四)享受对象的有限性; (五)资金来源的单一性。
第一章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
• 2、英国济贫制度的产生(初期济贫) (1)1531—1601,初创和奠基时期;
1)1531年,英国亨利八世制定《济贫法》; 意义:开启了政府负责救济贫民政策的先河。 目的:处罚和镇压贫困人员; 2)1601年,英国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 意义:奠定了英国济贫制度的基础 特点:对贫困人口进行区别对待。
六、七十年代前半期,福利国家达到顶峰时期
3、社会救助的改革阶段(70年代——至今)
第二节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思想基础
一、西方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思想渊源 (一)基督教的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思想 3、16世纪初,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因 信称义 ”
弘扬了“以人为核心”的人文思想,使得以人 为本的观念、关注民生的思想、追求现实生活幸福 的愿望更加深入人心。
第四节 需求与供给
(三)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需要
• 1、社会救助需要——生存需要 从单一——多元化 • 2、社会福利需要——发展、享受需要 “生存型”“温饱型”——“小康型”“享受 型” “救助补缺型” —— “适度普惠型”
二、关于供给的问题
(一)国家财政投入——制度性转移支付 1、社会救助支出: 城镇低保的投入 农村低保区投入 灾害救助、救济性扶贫、医疗救助等 ; 2、社会福利支出: (1)直接投入 ; (2)税收优惠(隐形转移支付)
(二)重商主义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
——逐渐强化了“工作道德”;反对救助。
(二)近代中国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思想
1、所受影响:
(1)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3)西方福利思想的影响;
2、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思想
(1)平等主义的分配原则; (2)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3)通过国家力量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负所得税/差额补贴额(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