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论》马尔萨斯
在《人口论》中,马尔萨斯对于社会救济的观点是:反对救济穷人,救济穷人即帮助穷人制造穷人。
对于当时的英吉利,已经制定了济贫法,规定了要为贫困的人征集救济的金额,而马尔萨斯却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这样年年为贫民征集一个这样大的金额,但贫民间的困苦依然不减。
富人的捐助,即会使贫民得到的救济金有所增加,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物价会随之上升,而且高于贫民救济金所能承受的能力。
二是对有的劳动者来说,如果他们得到了过多的救济,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是比较富裕的了,已经能够拿许多时间来偷闲了,于是又阻碍了社会的生产。
三是贫民有了救济,就会促成很多单身的人成家,于是就有了以供养贫民来创造贫民,这样人口增加了,国内的食品就不得不按较小的比例分配于各个人,最终又有更多的人陷于贫困,以至于被迫而请扶助。
四是会减少普通人民的节俭能力与意志,被雇在制造业上的贫民,即因有教区津贴,费尽所得工资,能享乐时即享乐。
马尔萨斯认为,英吉利济贫法的制定,无疑是为了最仁慈的目的,但我们有大理由,设想它未曾成就它的目的。
那种法律,却曾和缓非此即将极为严重的困苦;但受教区维持的贫民,如综合一切情况来考察,却亦似乎没有因此免去贫困。
为此,在采取措施上马尔萨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完全废止今日的教区法全部。
二是凡开发新地的,给予奖励金,并使农业比制造业,耕地比牧地,更受奖励。
第三是为极端贫困的人设立养育院。
第四是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提倡晚婚和禁欲。
《贝弗利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贝弗利奇
早在1934年颁布的《失业保险法》引进了一项新的国民服务——失业救济,它结束了英国失业保险混乱的发展历史,为英国失业保险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1942年,贝弗利奇发表了《贝弗利奇报告》,后来一经落实,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福利国家”的国家。
在《贝弗利奇报告》第五部分的社会保障计划里的国民救助里面详细的介绍救助的内容。
国民救助用于满足未被社会保险覆盖的所有保障需要。
国民救助必须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标准必须比社会保险低。
发放救助时须经经济状况调查,且要有需要救助的证据。
救助费用由国家财政直接负担,让国家至少承担起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义务。
社会保障计划分三个不同部分组成:社会保险满足基本需求,国民救助解决特殊情况的需求,资源保险用于满足超出基本需求的额外需求。
尽管国民救助和社会保险明显不同,但国民救助在管理和操作上要与社会保险相结合。
国民救助是社会保障部在重要程度上仅次于社会保险的一项工作。
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最低,但社会
救助为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
《福利经济学》庇古
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认为,实际收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收入大则边际效用小,收入小则边际效用大。
并且社会救助可以增进一国的福利,但从总体上看,造成社会贫困的社会因素众多,社会救助被看成是一种纯粹的政府行为。
对于福利经济方面,他认为,每个人获得的效用总计就构成了全社会效用的总和,而这个效用的总和就是全社会的经济福利。
而要增加全社会的经济福利,政府可以把富人的一部分货币转移给穷人。
通过征收累进税的方法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来举办社会救助事业,让低收入者享用,缩小贫富差距,以增大社会福利。
他还强调了社会救助中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即社会救助是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基本的权利。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并没有直接讲述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的内容,而是通过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思想来加以说明的,成为各国实行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之一。
凯恩斯的观点是,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唯一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
他认为,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个人用于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即边际倾向越来越低,这样在有效需求和总供给价格之间就有一个逐渐增大的缺口不能弥补,要弥补这一缺口,必须增加个人或家庭收入以刺激社会总消费。
任何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社会消费,但其中贫富差距过大就会严重影响社会消费的提高,因此要拉动和会需求,就必须实行社会救助政策,来刺激消费。
凯恩斯提出刺激消费的政策主张是:一是力主消费支出,他不提倡节俭。
二是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已进行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