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_宪法

第二章_宪法

规定的重要内容。
2.总纲的特点
• 从形式看,总纲的规定更具规范性,常以条文
的方式呈现,而序言则鲜有条文的形式出现; 从内容看,总纲规定的是原则,而序言规定的 是思想和理念。 • 总纲与宪法正文其他部分比,又有以下特点: 原则性、概括性、纲领性
3.我国宪法总纲的基本内容
总纲的内容(第1-32条)概括起来主要是 确立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及其基本原则:
限制国家权力不得为非,是宪法的宗旨。宪法规定国 家机构的内容目的在于规范国家权力,规定国家权力怎么 产生、行使的范围和限度,使国家机关按法定的职权、方 式和程序行使权力,从而防止权力的滥用,从根本上保障 公民的权利。
• 1954年宪法,共有106条,国家机构一章有65条。
• 1982年宪法,共有138条,国家机构一章有79条,占全部 条文的57%。
——《管子》
• 悬法以示人曰宪,从害省,从心从目,观 于法象,使人晓然知不善之害,接于目, 怵于心,凛乎不可犯也。 ——《康熙字典》
3.近代意义上的宪法
•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始伴随着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宪法集中体现了一个国 家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 宪政运动和近代意义的宪法始于英国,故英国有“宪政 之母”的美誉。 • 英国是一个不成文宪法的国家,在法律表现形式上没有 一部完整、统一的宪法典。 •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 • 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18年苏俄宪法。
2.我国宪法序言的基本内容
• 我国宪法一直把序言列为重要内容。现行宪法序言有 13个自然段,约1800字(五四宪法序言6段900多字),具体 有以下四部分内容: •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
• 第二部分(第7自然段)
• 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 • 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
3.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 序言是什么性质的,有没有法律效力?一直 是个有争议的宪法理论问题。
国家机构一章下设七节:
(五)
此款为2004年宪法修正案新增加的内容
五、宪法的施行与监督
(一)宪法司法化与公民权利的保障
• 王春立诉北京民族饭店案
• 山东省滕州市齐玉苓案
• 青岛市三名中学生状告教育部案 • 蒋韬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案 • 张先著案 • 不要拒绝我(平等受教育权案)
(二)宪法监督制度
• (1)规定国家制度。国体;政体;国家的结构形式;国 家政权组织、活动的根本原则
• (2)规定社会经济制度。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国家 组织、管理经济的原则 • (3)规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宪法为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
• 现代社会,宪法的作用主要体现了两种价值取向: 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第二章
宪法
一、宪法的涵义
1.西方历史上“宪法”一词的涵义
• 宪法(Constitution)渊于拉丁语,本意是组织、确立、 结构之意。 • 古希腊:宪法是法律的一种,亚里士多德将古希腊各个 城邦的法律分为宪法和普通法律。
• 古罗马:宪法或宪令指罗马皇帝颁布的诏书、谕旨、赦 令等。
• 欧洲中世纪:宪法则指体现国王同领主、僧侣、贵族之
•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和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不适当的决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 的同宪法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并有权撤销省级国家权力 机关制定的同宪法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决议。
六、宪法与宪政
• 宪政 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 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 宪政的主要特征:
• 54宪法:分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基本权 利和义务以及国旗、国徽、首都5个部分,共106条
• 75宪法:30条 • 78宪法:60条 • 82宪法:由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以及国旗、国歌、国徽、首都5个部分构 成,共138条
四、82宪法的主要内容
• 序言
• 第一章
• 第二章
5.我国宪法实施的监督
• (1)宪法在序言中宣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宪 法》第5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 抵触。 • (2)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
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 观点一:序言是宪法的一部分,具有法律效力 • 观点二:序言虽是宪法的一部分,但无法律效力
(二)总纲
1.总纲的作用
• 总纲是中国宪法结构的一种表述,类似的内容在
大部分国家的宪法中都有规定。
• 从制宪技术的角度看,把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总纲中作概括性规定,使宪法能更完整地表达
立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一些其他需要
专门的机关审查其合宪性。 指已经生效的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因对其合 宪性产生怀疑而予以审查,或因特定的组织或个人提出审查请求时, 才予以审查。世界上多数国家均采取之。
• 附带性审查 又称具体性审查或个案审查,指司法机关在审理具体
案件的诉讼过程中,因提出对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违宪的问题而 对其进行审查。
• 宪法要不要规定公民的义务? 综观一些国家宪法对公民义务的规定,主要 在以下几个方面:财产权有为承担公共利益行使的义务 ;纳税的义务;保卫国家和服兵役的义务;受教育的义 务等。
• 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义务的规定 (51-56条)
宪法对公民基本义务的规定
(四)国家机构
• 为什么宪法都要规定国家机构的内容?
1.宪法监督的概念
• 宪法监督,是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 方式进行合宪审查,取缔违宪事件,追究违宪责任,从而 保证宪法实施的一种宪法制度。它是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 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宪法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这里的宪法监督更多是指狭义,即依法负有宪法监督职能 的机关对立法活动和行政活动所实施的监督。
本章习题
• 1.比较中、西方古代宪法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 2.宪政运动和近代意义的宪法始于( )国,故有“宪 政之母”的美誉;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是( )国 的1787年宪法。 •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 4.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 • 5.我国宪法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6.宪法监督
本章部分阅读资料

•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1954)
2. 许崇德 编著的有关宪法学的教科书或著作 3. 蔡定剑 著:《宪法精解》,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 肖蔚云 著:《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
5. 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 编:《宪政与行政法 治演讲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间关系的法律。
2.中国历史上“宪法”一词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宪”或“宪法”一词有两种含义。 其一用作名词,指的是国家的法律和典章制度。由
于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以刑为主 ”,故“宪”、“宪法”主要指刑法。
其二用作动词,指颁布或实施法律。
• 赏善惩恶,国之宪法。
——《国语》
• 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 ——《尚书》 • 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
二、宪法的原则(P.52)
• 人民主权原则 • 基本人权原则 • 法制(治)原则 • 分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一)旧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 1.晚清立宪运动 •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3.北洋军政府时期的宪法
•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
(二)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四部宪法的结构比较
2.宪法监督的主要内容
• 审查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
• 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的合宪性 • 审查各政党、团体等组织行为的合宪性
3.宪法监督的主要模式
• 司法机关监督 ) • 立法机关监督 ) • 专门机构监督 (美国
(英国 (法国
4.宪法监督的方式
• 事先审查 • 事后审查
又称预防性审查,是指在法律、法规颁布生效之前,由
总纲
(1-32)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3–56)
• 第三章
• 第四章

国家机构
(57–135)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136–138
进入第五部分
(一)序言
1. 关于序言的基本认识 • 普通法律一般无序言,宪法是一种特殊的法律,一 般有序言。 • 虽非宪法之必要内容,却为成文宪法之传统。 • 长短很不一致;从形式上看,一般不是条文式的。 • 内容通常包括阐明制宪的目的、人民的信念和理想 ,国家的最基本原则,简述国家的历史,表达国家 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繁荣的愿望等。
1)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2)建 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3)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 表现。
•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 • • 1. 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 2.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生命; 3. 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没有宪法就没有宪政,没有宪政 的宪法就是一纸空文。
• 第十三条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 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 予补偿。
劳动权
休息权
获得物质帮助权
(7)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8)特定主体的权利
3.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
• 在宪法中规定基本权利,是宪法的核心。制定宪法的 目的主要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列宁说宪法是“一张 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