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宪法
• 三、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
指国家的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的是 一种职权划分关系,是确定行政区划、设立行政单位的基 础。世界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单一制国家由若干普通行政区域单位或者自治单位组成。 其特点是:全国只有一个宪法,一个中央政权;各普通行 政区域单位和自治单位,均受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在对 外关系上,以一个国际法主体出现。 复合制国家是指国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某种独立性 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的国家结构形 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
建立全部国家机构,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
第二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
• 二、我国的政体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国家机构和国家政治 生活的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他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的 基本形式。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 是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国家机 关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家根本法。(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 本任务、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 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大法。) (1)内容的根本性。 (2)法律效力的最高性。 (3)制定和修改程序的严格性。
• 2、特征 • • •
第一节 宪法概述
3、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
4、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特色。 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第二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
• 二、我国的政体
•
•
政体又称政权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来组 织自己的政权机构,实现自己的统治。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各族人民在
案例评析二
案情:北京民族饭店的员工王春立等16人在人 大换届选举时, 在民族饭店登记为合法选民,但民 族饭店没有给他们发放选民证并通知他们参加选 举。16名工人认为这一行为侵犯了他们的选举权, 并起诉到某城区人民法院,要求民族饭店承担法 律责任并赔偿其损失200万元。某城区人民法院对 此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16名工人又上诉至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 法院再次驳回起诉,理由是该诉讼没有法律根据。
案例评析四
案情:2003年10月,河北省某研究所职工刘某向单位 提出申请,要求进入北京某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深造。 为此,研究所责令与其在同一单位工作的刘某的妻子王某 交接工作,并于11月停发王某的工资和一切福利待遇,12 月1日强行解除了单位与王的劳动关系。 2004年1月29日,王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提起仲裁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作出了仲裁裁决:(1)被诉人 自2003年起每月支付申诉人生活费280元,共计5个月 1400元;(2)被诉人依法给申诉人缴纳养老、失业和医 疗保险;(3)仲裁费由败诉人承担。但研究所对此裁决 不服,将王告上法庭。请求:(1)撤销劳动争议仲裁委 员的仲裁裁决书;(2)确认被告与原告自愿解除劳动关 系;(3)诉讼费由被告承担。王某在一审败诉。
评析:本案是对妇女就业歧视、性别歧视的 一个典型案例。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妇女的权利。 妇女同男人一样,是享有平等的劳动与就业权利 的独立个体。现实生活中,妇女往往被看作是男 人的附属品,一旦在就业中受到歧视,也只能个 人起诉,以个人力量对抗一个庞大的机构或者团 体,这样悬殊的较量明显是不公平的。“反就业 歧视”已成为我国当前妇女劳动维权的焦点。
案例评析三
案情:被告张学珍负责的青年合作服务站承包了某项拆 除工程。在拆除中,一大梁从中折断,临时工张国胜等人滑 落坠地,张受重伤后不治死亡。经法医鉴定,张的死亡确 系工伤所致,与其他因素无关。张国胜之子向人民法院提 起诉讼,请求被告赔偿全部经济损失。被告以张入站填写 过登记表,同意“工伤概不负责”的条款为由,拒绝了原 告的要求。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张的死亡是工伤后引起的, 与其他因素无关。劳动者受保护是劳动者的宪法权利,任 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被告在招工中注明的“工伤概 不负责”违反了宪法和有关劳动法规,属无效民事行为, 因此,被告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
• 2、我国选择单一制国家结构的原因
• (1)历史原因
• • •
(2)民族原因 (3)现实原因 (4)外部原因
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中 央
省 自治区
县
直辖市
区 特 别 行 政 区
自治州 设区市 市 乡 市辖区 民族乡 镇
乡
镇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在国家统一领导 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 治权,管理地方国家事务和民族地方事务,以实现少数民 族人民当家做主的一项制度。 第一,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以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相 结合产物。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是聚居的少数民族人民实行 自治的机关和组织形式。 第四,民族区域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 政权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依法行使自治权。
评析:该案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起见诸报端的宪法 诉讼案件,但遗憾的是,两级法院都把国家根本大 法拒之门外,而没有受理。我国宪法第34条规定 了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就是说,本案中有 充分的宪法根据来支持这起诉讼, 但因为我国法院 只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受理案件,所以法官仍 然认为没有“法律根据”。这里涉及到宪法诉讼的 问题。如何建立我国的宪法诉讼制度,是宪法学理 论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评析:这是一件普通的损害赔偿案。问题在 于如何看待“工伤概不负责”的条款。根据“合 同自由”的原则,既然当事人同意了“工伤概不 负责”,发生了工伤就应该由自己承担责任,而 不应向被告要求赔偿。但是在劳动合同中载明 “工伤概不负责”的条款直接违反了《宪法》第 42条关于国家加强劳动保护、保护劳动者合法权 利的规定和精神,因此是无效的。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纪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 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办组 织。 5、依照法律纳税。
二、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2、保障公民权力与义务。
3、民主集中制。
4、社会主义法制。
第一节 宪法概述
三、宪法的制定与修改 (一)制定 1、设立制宪机关 2、宪法草案 3、审议宪法草案 4、通过或批准宪法草案 5、宪法的公布 (二)修改 提出修正案议案→审议和表决→公布
四、宪法的结构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是单一制(由历史原 因和民族原因决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别行政区制度(港澳台)
社会主义公有制
我国的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 •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
国家的性质即国家阶级本质或阶级属性,又称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 国家中的地位。我国宪法规定(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 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两个方面。 2、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
混合经济中的 国有成分和集 体成分
第二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 • 四、我国的经济制度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
• 3、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
个体经济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劳动权 休息权 物质帮助权 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 (七)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 (八)妇女、婚姻、家庭、母亲、 儿童和老人受国
家保护 • (九)保护华侨 、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
案例评析一
案情:2001年12月23日,成都某媒体刊登了中行 成都分行的招录行员的广告,其中规定招录对象 条件之一为“男性身高168公分,女性身高155公 分以上”。(根据中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男性 的平均身高接近168公分,而在四川省,有40%左 右成年男子身高不到168公分。)蒋某为2002年 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虽符合规定的其他条件的 招录报名资格,但因身高不够而被排除在报名对 象之外。对此,他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歧视,将招 工方中国人民银行告上了法庭。
评析: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 平等。”担任公务员是一种劳动权利也是一种政治 权利,身高限制侵犯了平等权,也侵犯了公民担任 国家公职的政治权利。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经 常可以遇见。然而这种侵害不是来自于刑法,也不 是来自于民法,而是国家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属 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 财产权和人身权。平等权既不是财产权,也不是人 身权,产生了法律缺位的问题。当行政诉讼不能有 效地救济公民的权利的时候,人民法院是否应当援 引宪法,以宪法规定为根据作出判决?
• • • • •
第二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
• 四、我国的经济制度
•
经济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确认 生产关系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规则体系。它主要包括生产资 料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管理体制等。
•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公有制经济
第二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 • 二、我国的政体 • (二)我国的选举制度 1、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2、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 4、秘密投票原则,即无记名投票原则 5、从物质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原则 6、代表对选民的原选举单位负责,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