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历史第七分册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1课前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一、孔孟之道1、概念: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

2、背景:(社会)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经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准备;(政治)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

3、内容●孔子:以“礼”的规范约束人的一切行为;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思想核心);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二、儒学的经学化1、背景: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汉武帝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儒学地位上升的契机;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代表: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说;◇倡导“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具体措施:◇规定《诗》、《书》、《礼》、《仪》、《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地方学校,教授五经,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4、影响: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途径,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2课宋明理学◆程朱理学1、背景: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2、内容●“二程”(程颢、程颐)◇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核心是天理论,关键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体现;◇人性本如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欲望所蒙蔽,故要“明天理,灭人欲”。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远播西方◇始于16世纪:罗明坚——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翻译;利玛窦——将“四书”的译文寄回西方(《利玛窦中国札记》)。

◇17世纪,译介初具规模:金尼阁——翻译部分“五经”,刊印于杭州;柏应理——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18世纪中叶,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介绍经传教士流往西方。

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现代中国第7课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一、“德先生”与“赛先生”1、背景:(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思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概况●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出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钱玄同、蔡元培●运动中心:北京大学●主要阵地:《新青年》3、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4、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猛烈的批判了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探求真理的热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中西文化论战1、背景:新文化运动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的主张,激起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

2、概况●兴起: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发文,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3、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的精神;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甚至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重要内容。

●代表人物: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一种革命理论转变为巨大的政治力量。

第9课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一、近代科技的引进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报刊、学堂、出版机构的增多,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被大规模的引入中国。

2、科技成就:詹天佑——京张铁路、冯如——中国第一架飞机。

二、西书的翻译与出版(西学东渐的重要途径)●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许多西学名著,在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报刊业的繁荣1、背景: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将报刊视为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宣传变法的有效手段,竭力鼓吹办报。

2、1872年《申报》: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刊。

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交通通讯的改进1、背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2、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背景:西学东渐规模的扩大和西方文化礼仪的传入。

2、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内容: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西服、中山装、长衫、旗袍)、改称谓(“先生”、“君”)、废跪拜(鞠躬礼、脱帽礼)3、意义:称谓和礼节的变化,是社会平等意识的体现,破除了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代之以人格的平等。

※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即“新学”的启蒙和建立;●导致了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出现,导致了士林风气的变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官办、民办资本主义工厂企业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的改革运动、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单元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第12课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背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遭遇重大挫折。

2、进程1928~1930,毛泽东将革命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系统地总结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945,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中国共产党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第13课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背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战略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发的基本路线。

3、经济体制改革:以粮为纲向农林牧渔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影响: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

第14 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2000,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3,提出科学发展观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一、崧泽文化●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文明的雏形。

1957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崧泽村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并向良渚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存。

将该遗址命名为崧泽文化。

二、设县与建城●进程◇唐天宝年间,出现了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南宋末年,成为上海镇◇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1291年(元),正式设置上海县◇1553年(嘉靖),上海筑城第16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一、上海开埠与租借的市政1、上海的开埠:◇1842,《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成为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上海正式开埠。

2、租借的市政:●租借的形成:1845年,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宣告英租界的辟设。

美、法紧随其后。

●租借状况:◇华洋分处◇1853,华洋杂居◇1854,英美法修改土地章程,建立“政权”;“市政机关”(工部局)产生。

●影响: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工部局的建立导致了租界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取得了独立地位。

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至此租界成为了所谓“国中之国”。

二、晚清华界的市政1、内容: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总工程局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由政府授权建立的地方自治总机关。

2、影响:(积极)地方自治的创办,既是上海华界在晚清发生的一个重要变革,也为中国传统的地方政治制度的改革开创了一个新起点;(消极)在清政府的监督下的地方自治,不是一个真正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是受到相当限制的。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一、经济发展1、背景:上海开埠后,城市的经济功能与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对外贸易的推动下,开始了近代经济的发展进程。

●19世纪末,上海经济的主流是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

●依托繁荣的对外贸易,上海民族商业资本迅速积累。

在洋货行销的刺激下,在19世纪80年代,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二、城市建设的推进(现代化)1、背景:上海经济的迅猛发展2、具体表现●公路交通系统:(道路)土路、碎石路→柏油路(交通工具)轿子→马车、人力车→电车●公共照明系统:煤气路灯→电灯●城市供水网络:江河溪水、井水→杨树浦水厂、董家渡水厂、闸北水电公司第18课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引领风气的市民生活1、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近代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引领着崭新的社会风气。

2、表现:石库门建筑——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又加入了西式建筑的元素,衍生出非常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一、司马迁与《史记》1、[西汉]司马迁:“中国史学之父”(师从董仲舒)2、《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约3000多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北宋]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

2、《资治通鉴》:◇编年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三、刘知几与章学诚(史学理论家)1、[唐]刘知几:◇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提出史家“三长”说(史才、史学、史识)◇《史通》2、[清]章学诚:◇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提出“史德”◇《文史通义》第21课史学的转型(传统→现代)◆梁启超与“新史学”1、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新史学的宣言书”)◇呼吁“史界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

2、新史学①宗旨: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②变化: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

3、结果:获得广泛响应,促成了一股新史学的思潮。

不少史学家身体力行,一批反映“新史学”思想和宗旨的史学著作相继问世。

第七单元世界三大宗教第27&28课基督教一、起源●时间:公元一世纪左右●地点:巴勒斯坦一带*分裂:东正教(希腊正教)——东欧天主教(公教、罗马公教)——西欧二、中世纪教会与西欧社会●第一阶段:罗马教会与世俗政权互相利用、依存,各得其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