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义乌刘金姓氏源流考
五、《裡塘金氏宗譜》,以昌壽之五世孫嵩三公諱宗者爲遷居十三都裡塘金之始祖。
六、《山景金氏宗譜》,以昌壽爲先祖,昌壽的四世孫即第三十七世祖讳一謙号帶溪者,從義邑崇儒坊遷居帶溪,爲山景第一始遷祖。
七、《塘灘金氏宗譜》,以金涓爲先祖,金涓長子持正的第三子,第三十六世祖完六公讳抱送者,於元至正間入贅傅門爲婿,是爲金傅宅等村的第一始祖。
劉累事夏後孔甲時,被封爲禦龍氏,其後裔在商爲豕韋氏,在周爲唐杜氏。杜伯被周宣王所殺,其子隰叔奔晉,在晉國擔任了士師之職,主管刑罰、獄訟、禁令等事,因而以職爲氏,成爲士氏。隰叔的第四代孫士蔿,在爲晉獻公消滅政敵時出謀劃策,爲鞏固晉獻公在晉國的大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士氏成爲晉國最重要的世家之一。
到晉襄公時,士蔿的孫子士會已成爲晉國的大夫,參與朝政,在晉襄公死時,因太子夷臯年幼,因此決定派士會到秦國去迎接公子雍歸國繼位。但是在士會等人迎接公子雍将歸國時,晉國內朝臣突然改變主意,又擁立夷臯爲君,派兵阻止公子雍回國,因此士會等人只好返回秦國。因士會在秦國大有作爲,因此晉國又想方設法要士會歸晉。士會返回晉國時,士會的兒子卻有事外出,未能跟隨士會歸國,留在秦國,而其子孫又復姓劉氏。
義烏劉姓的來源有二支,都是漢高祖劉邦的後裔、漢景帝劉啓的嫡派子孫。漢景帝共有十四個兒子,來義烏的一支是景帝第七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漢光武帝劉秀的子孫;另一支是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
據《金華府志》記載:“東漢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五十四年],光武帝劉秀臨晏駕,知皇太孫劉煇有潛德,錫封於烏傷,爲‘義陽王’,號‘烏傷郡王’,以鎮越中,命威寇將軍楊茂扶駕,以輔之。國除,因家縣治南,易府封號,改稱南門,遂爲烏傷人”。劉煇是义乌历史上有姓氏记载的第一任父母官,至今已有一千九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義烏《湖門劉氏宗譜》記載:“義烏之有劉氏,則是‘烏傷郡王’始也,系出長沙定王之後,導源漢光武帝諱秀字文叔,是爲東漢建武間,封太孫於烏傷,號爲‘烏傷郡王’諱煇之,字日著。後自煇之傳元(玄)之,元(玄)之傳殷之,殷之傳慧之,慧之傳祐之,祐之傳紹之,紹之傳宏之、定之,曆有七世(八位),均以郡王稱者。”“以上郡王詳見玉牒,故不書其世次,書世次以寧公始。”“國除占籍於縣治南門金山,改號曰‘金山劉氏’。至晉有寧公諱萬章者,定之公之子,漢光武帝九世孫也,始爲王官,仕晉典簿,以懋功進爵,惠帝賜諡寧公,敕葬東平山麓(祖墳旁)。子孫世居金山,曆宋(劉宋)、齊、梁、陳、隋、唐、宋(趙宋)間,簪笏連綿,後先輝映。科甲有五翰林之稱,理學有四名家之說,具見舊序及題名記中,無庸多贅。”
三、齊界嶺《龍溪金氏宗譜》,以昌壽長子、三十四世祖鼎二公讳淵者爲齊界嶺等村始祖,其三世孫守爲王坑口派始祖、安爲戚塘派始祖、甯爲龍溪派始祖。
四、《蘖山金氏宗譜》,以三十三世祖諱昌壽爲祖,昌壽之孫寶二府君讳崇德者,元至正間遷居永寧鄉蘖山下,爲洪界、杜園、里塘、寺前、祖科塘、前金等村始遷祖。其中里塘於康熙年间析出自行修谱。
義烏劉(宗譜上都記載得很清楚,通過這次義烏全市劉金氏宗譜的詳細調查,共查閱了二十七部劉金氏宗譜,使其源流更加明瞭。
現在,我們從已經查閱的劉金宗譜記載中得知,大都以晉甯公萬章爲第一世祖,現將義烏的二十七部劉金宗譜中各派始祖傳承情況簡要摘錄如下:
一、《鳳山金氏宗譜》,以二十九世祖昴(天民)爲第一始祖,其伯父爲忠裕,父爲忠貽,從義烏遷居蘭溪望雲鄉,昴到金華爲官,從劉源遷居金華孝川,其五世孫,即第三十四世祖明三一公諱瀚者從金華遷居義烏鳳山,爲鳳山下宅等村始遷之祖。
二、《達塘金氏宗譜》,以三十三世祖壽三公讳貞壽爲始祖,其六世孫全三五公諱汀者遷居霸陵橋上達塘,爲達塘始遷祖。
而後劉氏在戰國時,其地位已一落千丈,直至秦朝,才出了一位萬古流傳的人物,即漢王朝的創立者—漢高祖劉邦,他才是使劉氏迅速發展壯大的第一人。自劉累禦龍的神秘爲先導,至開創大漢基業的劉邦,因劉邦自詡爲‘真龍天子’,自此開始了‘龍與帝王’的不解之緣。在中國歷史上,自漢高帝劉邦始,劉姓共有六十六人稱帝稱王,歷時六百五十多年。
但是劉姓子孫在堯帝禪位以後就默默無聞,因此在史籍上很少有得提到。而真正在史籍上有記載的劉姓第一人,卻是源明的第十八世孫“劉累”。據說劉累出生時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此爲名。史載劉累曾爲夏帝孔甲飼養過四條龍,因不慎其中一條雌龍病死,劉累就將龍肉作成肉醬獻給孔甲食用,孔甲食用後感到鮮美無比,因此還要劉累呈獻如此美味佳肴,劉累害怕死龍的事情被發現,所以就攜帶家眷潛逃至河南魯山隱居。
〇義烏劉金姓氏源流考
“劉”的本意是斧鉞,是高揚的巨斧,是一種最原始、最古老、威力很大、很鋒利的工具。傳說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是用這柄神奇的“劉”劈出來的。
劉姓最古老的發源地,在今河北省唐縣。這裏是遠古洪荒時代高揚巨斧、以“劉”爲圖騰、勇敢征服自然環境的人們生活棲息的地方,因而稱爲劉地,而劉姓的先祖堯帝就生長在這裏。據說堯在爲帝以前,受封爲唐侯,因此人們稱其爲陶唐氏。堯帝有九個兒子,其中一個名爲源明(也有說是堅明、丹朱)的兒子被封到劉邑,其子孫就以國爲氏,成爲劉姓的始祖。
劉氏者,帝室之胄也!劉漢王朝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潮。自此中華民族之主體被稱爲漢族、漢人,中國的語言文字被稱爲漢語、漢字。上帝對劉姓實在是太垂青了,他把奠基中華文明基礎的重擔交給了劉姓子孫。專家們在評論劉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貢獻時,可以用“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響之巨”這三句話十二個字來概括。
西漢“文景之治”以後,劉姓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較高。但是在王莽篡政作亂時,爲了達到鞏固他的政權,因此推行‘欲滅劉氏、見劉即殺’的政策,所以劉姓人口損失很大。漢光武帝劉秀爲避王莽之亂而改姓爲金。劉字去卯刀而留金,以示本姓不變,因此有‘劉金一體’、‘劉金不分家’、‘劉金無二姓’、‘劉金同源’之說,而在百家姓中,劉金也同屬彭城郡。由於劉姓人掌握政權的時間較長,因此子孫蕃盛、支脈衆多,分佈廣泛,又有‘遍地劉’之稱,劉姓是當今中國的第四大姓,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約有劉姓人口七千萬人左右,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五點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