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中国古代时候,姓和氏是有分别的。
姓的旁边是“女”,可能反映出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那时候人们只有母而不知父,只能通过姓来区分不同的部族。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姓氏,妇人称姓。
称氏是为了区分贵贱,贵者有氏,见者有名无氏。
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夏商周三代,天子给有功劳的贵族一块封地,受封的贵族一般就以封地的名称当做自己的氏。
所以春秋时代,同一个贵族,在古书中有不同的称呼,可能就因为这个贵族换了封地,所以也相应的换了“氏”。
这种情况一直到汉代还有,如有个酷吏叫周阳由,其实他的父亲叫赵兼,他应该氏"赵",可是因为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周阳侯”,他就干脆让自己改“周阳”氏了。
此外,还有以国名(如夏、商、周、秦、鲁、宋)、官职(如司马、司徒、太史)、居住地(如延陵、东郭、南营)、职业技艺(如巫、屠、卜、陶)及自己祖先的字为是的。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
至少在秦汉时代,姓和氏已经成了一回事,所以司马迁称孔子“姓孔氏”,就是很正常的了。
而一般老百姓,原先只有名,是不配有氏的。
有的干脆连正式名也没有,比如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所以当初大概只叫刘季(季是小的意思),直到后来他阔起来了,才换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叫“邦”。
他的母亲连名字都没有,史书上无奈,只能称她为刘媪。
至于《汉书》情况,在明治维新以前,除了贵族,一般老百姓也是没有姓氏的。
按照郭沫若的说法,只是阿猫阿狗地叫。
看来姓氏的发展轨迹,在人类社会中有着类似的现象。
在姓氏文化权威机构家族网的研究资料中,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
三大姓溯源
【第一:李】李姓为第一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9%,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时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为姓氏,后传为“李”。
李姓起源。
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16姓被赐于李姓,由此人丁大增。
【第二:王】王姓为第二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一般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随后便用作姓氏,另外,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变化而来,最多的出于“姬”姓。
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另外,姓王的人也有些是商纣时比干之后,甚至古高丽国君也是王姓,逐渐发展为中国第二大姓。
【第三:张】张姓为第三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据《元和姓纂》中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因此相传张姓源于黄帝,是黄帝的后代,张姓自汉代开始逐渐增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当时盛行“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比如当时的道教领袖如张角、张鲁等。
四小姓探究
【倒数第四:山(yà)】袁义达说,这个姓是研究组在安徽省涡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偶然发现的,共有2000人左右。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互相都没有联系,但都清楚自己姓的来源,他们都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颠倒,组成了这个新姓。
研究组帮助他们互相之间取得了联系,同时,考证了姓氏的来源,确实如他们所说。
【倒数第三:死】据袁义达讲,“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倒数第二:难】分布于河南省,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姓发展而来,原本是一种鸟类的名字,由于当时人崇尚鸟类,把姓起成了“难”,后北迁,大部分迁徙到了朝鲜半岛,中国已极少存在。
【倒数第一:贶(kuàng)】主要分布在河南安阳市区,其他天南地北各有其家族成员。
其姓不过百人,据言均出一系,考据来自河南安阳市一中的一退休女教师,贶泽芹。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姓:系自江姓。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47%,尤以山东、湖北等省多此姓。
名人有柴武,汉高祖时将军,斩韩王信于参合;柴荣,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军事统帅。
米姓:源自芈姓,北宋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性芈,后改为同音字米。
另外,隋唐时,西域有一个米国,当时常有米国人来中原定居,他们以国名为姓氏,后来形成米氏。
分布较广,约占汉族人口0.037%,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
油姓:起源不详,但唐代已有人以油为姓。
今山西、山东、台湾等地均有分布。
名人有油风,明时陵川人。
盐姓:源自春秋时齐毋盐大夫之后。
一说,或掌盐池者之子孙以为氏。
今江苏、四川等地有分布。
名人有盐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盐翼,明代鸿儒。
酱姓:源出不详。
据了解中国大陆已经没有姓酱的人了,不过台湾还有。
醋姓:源出不详。
今陕西宝鸡扶风县有分布。
茶姓:源出多头:一、炎帝葬于茶陵,因氏;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系彝族。
今云南、浙江、台湾等地有分布。
名人有茶话,汉时人,见《江都易王传》;茶昱,明时武平人,洪武中洛川县训导。
易错字音
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有些姓氏因所姓的人数少,又由于汉字多音读法,所以经常读错。
仇读“求”,不读“仇恨”的“仇”。
召读“哨”,不读“号召”的“召”。
任读“人”,不读“任务”的“任”。
华读“化”,不读“中华”的“华”。
朴读“瓢”,不读“朴素”的“朴”折读“舌”,不读“折旧”的“折”。
单读“善”,不读“单据”的“单”。
区读“欧”,不读“地区”的“区”。
黑读“贺”,不读“黑白”的“黑”。
繁读“婆”,不读“繁荣”的“繁”
解读“谢”,不读“解放”的“解”。
查读“扎”,不读“检查”的“查”。
纪读“己”,不读“纪念”的“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