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上课版)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上课版)


22
25 24 120
18.3
20.8 20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6
/ / / /
姚崇来蝗
子平孝母 郑母教子 郭永执法 仁杰直谏
旧唐书· 姚崇传
宋书· 孝义传 隋书· 列女传 宋书· 郭永传 大唐新语
332
281 349 303 324
真臣
孝子 清官
8
16
22
18.3
8 直臣 直臣 20 13.3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滩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主人下马客下马,主人在船客在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外物的好坏而喜而悲,不以自己 的得失而喜而悲
讳饰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 子不得为人乎?
(二)了解必要的文化常识 古代方位与尊卑的关系





(07全国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 正确的—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 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 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 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 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 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 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 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 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 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①⑤ C.③④ D.①②⑤
根据上文分析,一看便知 答案:C。 解析:③④两句以外其他三句都不是表现苏琼 “处事艺术”的。
对人直称姓名,如果不是在作传,就是表 示对对方批评、贬斥。和别人说话,称呼自 己,也往往称名,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称 呼别人,多称字、称号、称斋名、称谥号、 称官名、爵名、籍贯甚至几项兼称,用这种 方法表示对别人的尊敬。而如果对人表示憎 恶、蔑视,则往往直称这个人的乳名,比如 三国里称曹操为曹阿瞒。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 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没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 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 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 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 ,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 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 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为人民请命。在治内遭 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 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高考题示例
一、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例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 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 (1996年18题) 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②袖举牒还之 ③永杖巫,暴日中 ④必条利病反复 ⑤或遂寝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06年全国卷)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 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 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正身率职,民甚 称之。 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岁暮择民尤穷者充 其租调。 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 颜色下人。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 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 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 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 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 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 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除州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 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 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07福建卷)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 正确的一项是 A.搏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 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B.袁州路长官施政,多有利民之举措,因此 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他也因年龄大、品德 好而自负,以至遭人陷害。 C.臧使者因为袁守的一句话,而不惜滥用权 力,以报私怨,实属狠毒暴横之人。 D.搏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 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 黜。
文言文阅读· 分析综合
惠安一中 陈玮玲
考点解说




分析综合文章的内容,包括三个考点: 一是“筛选文中的信息”; 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题: 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 一组是”; 二是“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前者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1998
1999 2000
/
/ /
若水拒降
循吏苏琼 胡质父子
宋书· 忠义传
北齐书· 苏琼传 三国志· 魏书· 胡 质传
349
438 302
忠臣
循吏 清官
7
6 6 18 18 150 12 12
文言文阅读应试策略
例1: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
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 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 对,署对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 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 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 邻郡富豪将财物寄臵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 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 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 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 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 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奇见府 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
பைடு நூலகம்
(06年福建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 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 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 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 “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 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 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 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 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07全国卷)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 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闻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二、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例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6年19题)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 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 了推荐。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 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 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端,他 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 法。 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 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 待他。
年度
语知题 占分 12
短文阅读篇

总 卷
题目
吴起论兵
出处
战国策· 魏策
字 数
338
类别
良将
题 量
7
占 分
15

27

%
1989
22.5
1990
1991 1992
8
10 9
田单攻狄
偏宠之弊 陈寿撰史
战国策· 齐策
颜氏家训· 教子 晋书· 陈寿传
238
222 293
良将
逆子 良史
7
7 8
14
15 15





(08福建卷)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 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 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 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君子认为,晏子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 贤下士,不居功自傲,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 了。
2.正反同词 欲居之以为利,亦无售者 吾售之,人取之
买 卖
如果不了解古人用词中正反同词的特 点,在理解上也会闹笑话。
3.常用修辞 ①借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②互文与合叙 所谓“互文”,是“互文见义”的简 略说法。“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 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即把 应当放到一起说的两个词,放到两处说, 而分别省去一个词,解释时要参互起来 讲。
这段文字所写主要人物是苏琼,除开头述其幼时事令曹 芝惊异外,主要叙述这样几件事: 一是处理魏双成失牛一事,表现其依法办事,作风细致, 政绩显荐; 二是叙其婉转拒绝道研的要求征租一事,既表现其“清 慎”,又表现其一种处事艺术; 三是处理赵颍送新瓜一事,既坚持了不受馈赠的原则, 显示出为人之“清”,也表现出一种处事的艺术; 四是叙郡内受灾,他一方面采取措施救济灾民,一方面 “上表陈状”,而不怕“获罪”; 最后写其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能有这样的分析,表明真正读懂了原文,解答相关试题 就会很方便。 让我们来看当年高考出的两道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