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
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
所以答案选B。
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A.郡县官长B.方国头领C.商王子侄D.三公九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
A项是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不是诸侯,排除。
“叛殷会周者”不包括商王的子侄,C排除。
D项是秦的中央官僚,不符合题意。
故选B项。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
这一现象A.促使西周强盛B.导致诸侯割据C.强化宗法体制D.促成秦朝统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依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制度,且受封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故选B项。
A项未能辩证分析分封制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故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相反;D项所述与此题无关。
4.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
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
C项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
(异姓可通婚,同姓不可通婚)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同姓不婚的关系。
与题意相符。
A是强调仁爱,B是说荣归故里,D是表现思乡,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秦峄山刻石》肯定了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三公九卿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
材料“分土建邦”可知是分封制,材料“乃今皇帝,一家天下”与上面分封制对比,可知是郡县制,故选B项。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
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
第④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故选C项。
7.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分析表格信息。
表格中历代王朝的地方政区都存在“县”,而“州”“路”“省”等多有变化,A项正确,故排除;“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高层政区”,到了隋唐及其以后则属于“统县政区”甚至在清朝沦为“县级政区”,B项正确,故排除;从表中信息得不出政区层级的调整是否促进了地方自主性的结论,事实上古代中国历代最高统治者处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这一目的,通过调整政区层级使地方越来越服从于中央,地方越来越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C项错误,符合题意。
表格中除秦汉和隋唐时期为二级制外,其余都为三级制,D项正确,故排除。
故选C项。
8.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宣城行政建制沿革”简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春秋时宣城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B.爰陵首任县令是由秦始皇任命的C.汉武帝时丹阳郡守可以世袭D.南宋宣城有可能被江浙行省管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表格中提到春秋时宣城分别属于吴、越、楚等国,故A错误。
郡县的长官是不能世袭的,故C错误。
行省制度是元代的地方制度,南宋没有,故D项错误。
故选B项。
9.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C.《多样性的政治文明》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题干的三幅图示分别是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反映了文明的多样性,C正确。
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图中主要反映的是中央官制,故A项错误。
秦的三公九卿制是专制制度而不是民主政治,故C、D错误。
故选C项。
10.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突出地说明A.秦始皇非常勤政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
材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知皇帝总揽大权,故选B项。
1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等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因南海郡下属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相关信息,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秦朝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郡的长官不再拥有封地,不能世袭,D的说法错误。
任嚣是郡尉,由皇帝直接任免,排除A;因“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说明其事实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排除B;县级的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排除C。
故选D。
12.监察制度的存在,使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A.御史大夫B.通判C.按察司D.军机处【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御史大夫是秦朝三公之一,其职能是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通判为宋代官吏,宋太祖时始设,任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之;而按察司为明朝时的官吏,也有监察的职能;而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为用兵西北而设,后演变为皇帝上传下达的工具,不具备监察职能。
故答案选D。
13.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有明显错误的是A.《趣谈秦朝三公九卿制》B.《论元代刺史制的实行及其影响》C.《论西汉中朝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刺史制度是西汉的地方监察制度,不是元代,故选B项。
14.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的郡守、县令是由中央皇帝任命的且随意调遣。
分封制下的诸侯王是世袭的,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在地方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
故本题选A。
15.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反映了秦朝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秦朝实行皇帝制度②秦朝在地方设郡③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④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联系各选项,结合教材相关所学,可以判断出①②④项说法正确,第③项与史实不符,秦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本题选C项。
16.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 )A.丞相掌握大权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颁布秦律,以法治国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解析】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故答案为B。
17.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的。
它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
从中我们可以汲取的历史研究方法是A.全面的方法B.发展的方法C.比较的方法D.史料解读法【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能力。
题干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的方法。
18.下图是一副古代某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答时需要看清地图、抓住有效信息。
读图可知,信息有“东莱郡”、“胶东国”、“北海郡”等,便可知道“郡国并存”,继而判断应为汉朝。
A项西周实行分封,诸国并立;B项秦朝实行郡县制;D项唐朝前期是道—府(州)—县,后期是道—节度使—府(州)—县制。
本题选C。
19.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重视教育【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据材料“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可知启蒙思想家追求的是平等、理性,而科举制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家推崇理性、平等,而以文治国不能体现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B项错误;分科考试不符合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C项错误;重视教育,不符合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D项错误。
故选A项。
20.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变化B.时局和战的变迁C.基本国策的改变D.经济重心的迁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政治制度特点。
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派文官担任地方官。
这使得宋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故本题选C。
21.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