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蜀道难》《登高》创新学案

《蜀道难》《登高》创新学案

《蜀道难》《登高》创新学案◎语林撷英李白、杜甫名篇名句摘录1.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侠客行》) 2.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李白《古风》) 3.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李白《日出入行》) 4.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 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7.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8.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柏学士茅屋》) 9.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戏为六绝句》) 10.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 1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诗海拾贝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第三联两句通过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表现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色,表现出两人的离别之恨。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渡,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作者档案【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742),供奉翰林。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被“赐金放还”。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作品】《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蜀道难》等【评价】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后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作品】著有《杜少陵集》。

代表作:《月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评价】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依市而居的“仙人”一钩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

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

李白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名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

他的人生是成功的。

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句为世人所吟咏。

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流浪的杜甫他的一生都在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

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辗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

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秋草。

而秋草瑟缩于一个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这世间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来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灵魂。

他不再是一个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泪眼里,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伤,并承受着命运,或被命运摆弄的结局。

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却始终被祖国遗弃。

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坍倒。

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沱。

◎背景探寻《蜀道难》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着政衰、变乱的危机。

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寄寓着诗人的隐忧。

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反映了蜀地的易守难攻,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忧虑和关切。

《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在夔州时所写。

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

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

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人生慨叹。

◎掌握常识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和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的乐府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狭义的乐府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

李白的《蜀道难》就属于前者。

一、字音噫吁嚱...(yī)(xū)(xī)天梯石栈.(zhàn)猿猱.(náo) 扪参..历井(mén)(shēn)巉.岩(chán) 喧豗.(huī) 砯.崖转石(pīng) 崔嵬.(wéi) 磨牙吮.血(shǔn) 渚.清(zhǔ) 二、一词多义 1.绝⎩⎪⎨⎪⎧①可以横绝.峨眉巅 动词,越过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词,隔断,与世隔绝的③以为妙绝.副词,到了极点④而绝.秦赵之欢 动词,断绝⑤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极,非常2.当⎩⎪⎨⎪⎧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阻挡,把守②西当.太白有鸟道 介词,在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抵御④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副词,应当 3.危⎩⎪⎨⎪⎧①噫吁嚱!危.乎高哉 形容词,险峻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形容词,正,端正③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形容词,危急,危险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名词,危险的情况 三、词类活用1.砯.崖转石万壑雷 名词作动词,撞击 2.问君西.游何时还 名词作状语,向西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4.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5.侧身西.望长咨嗟 名词作状语,向西 6.使人听此凋.朱颜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伤憔损 7.猿猱欲度愁.攀援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 四、古今异义1.可以..横绝峨眉巅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或能够;许可。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承接连词。

3.开国何茫然..古义:渺茫遥远的样子。

今义: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五、其他1.开国何.茫然副词,多么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回转,绕道3.但.见悲鸟号古木副词,只4.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5.嗟尔远道之人胡为..①乎.②来哉①为什么;②语气助词,无义6.所守或.匪亲假如7.侧身西望长咨嗟..叹息,感叹六、特殊句式1.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句3.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4.又闻子规啼夜月省略句七、积累词语1.地崩山摧:土地崩裂,山岭倒塌。

多形容巨大变故。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3.难于上青天:比上天还难。

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

八、积累名句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赏析李白、杜甫的忧国情怀。

2.体会诗歌的意境。

1.《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分别表达了哪几层意思?[明确]第一次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之难,来历久,山太高,奇险难辟。

第二次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

第三次写蜀中战祸之烈。

2.阅读《登高》,谈谈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

[明确]前两联写所见所闻。

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秋天的高爽、碧清的渚和白色的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猿的哀啸、鸟的盘旋。

颔联写远景,写了飘落的无边落叶,流不尽的滚滚东去的长江。

1.《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明确]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

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

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这三次感叹使全诗情感跌宕不止,节奏起伏变化不断,十分耐人寻味。

2.诗人在《蜀道难》中是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结合原诗内容试作分析。

[明确]表现手法内容作用引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开通之艰难和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更是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宿、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摹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渲染旅愁和蜀道之空寂、烘托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描写好在哪里?[明确]诗人先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是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