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证唯物论部分的主要原理内容及例题

辩证唯物论部分的主要原理内容及例题

辩证唯物论部分的主要原理内容及例题
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见《哲学上册》P9)
【原理内容】(1)辩证关系: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但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2)方法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备注:凡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热点如发展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都要涉及本条原理,一般宏观考查即该原理仅仅是回答某一问题所涉及的一条。

【典型例题】国家环保总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去年8月启动了自治区的规划环评试点。

2006年6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战略环评报告通过了专家评审。

这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次进入省级行政区的确良经济社会发展纲要。

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环评,这一实践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开辟了道路。

战略环评深入分析内蒙古“十一五”期间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定位、布局结构、规模与环境资源载能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简要分析实施“战略环评”的理由。

【参考答案】答:(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

实施“战略环评”就是提醒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更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2)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实施“战略环评”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从而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上P19-23、26、28、32-33)
【原理内容】(1)原理:①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的本质和规律事物。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事物,最根本的客观原因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主观因素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等。

③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起阻碍作用要求(作为子原理,方法论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⑵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坚持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坚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②反对从主观出发和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但要正确对待书本知识和别人的经验。

③辩证地把握实际,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分析和对待实际。

备注:本条原理包括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两条子原理,客观考查一般涉及原理①②、或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微观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般分成“决定”和“反作用”两个层次作答)、意识的反作用(表述为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怎样坚持从实际出发(常与怎样坚持实事求是连在一起提问,除了教材3点外,还可以结合材料从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面作答)。

【典型例题】2006年6月24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把反垄断法草案列入议程。

会议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一些防止和制止垄断行为的规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垄断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保持我国经济活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法律保障。

结合材料,从唯物论的角度说明当前必须制定《反垄断法》的依据。

【参考答案】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新的客观情况,使我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一些防止和制止垄断行为的规定,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所以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垄断法。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保持我国经济活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法律保障,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垄断法。

⒊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实事求是(见上册P76-80、下册P8-10 ,该原理关于主观能动性内容也属于认识论)
【原理内容】(1)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辩证关系:①规律具有客观性。

在一定条件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集中表现为它具有不可抗拒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蔑视和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遭到它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无力,人们能够认识并能利用规律,表现在: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知道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至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

其次,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3)方法论要求:实事求是①坚持从实际出发,②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备注:本条原理也可以说成“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宏观考查频繁涉及,常表述为: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微观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一般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两个层次作答)、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做到实事求是(常与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连在一起考查。


【典型例题】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收入、高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现象。

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试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
答:(1)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

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的规律。

(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认识规律运动条件。

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的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