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闵行二模作文讲评【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其实,我们往往不明就里,只凑个热闹,没过多久就忘记了,成为事件的忽视者。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命题意图】教研员王林老师命题的灵感来源于霍金去世后引起的“霍金热”这一现象。
霍金去世后,许多网友自行悼念霍金,然而其中不乏对霍金根本不了的盲从者和追逐潮流的附庸者。
社会上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杨绛百年离世时,微信朋友圈对其名言的转发,然而其中一些名言是存在杜撰或是断章取义的现象。
针对这样一类现象,命题由此产生。
材料又明显一组对立概念,即关注者与忽视者。
命题者希望学生能够对关注与忽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在构建两者逻辑关系时,命题者又给了学生一些逻辑提示,如不明就里、凑个热闹、没过多久忘记了。
学生需要从这样的逻辑提示中提炼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命题直指社会现实,希望学生能够关注生活,反思现实,能在表达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中得到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得到认知事物、认知事理的方法。
【试题分析】1. 讨论对象的确定:材料中“关注者”与“忽视者”的对象是事件。
而事件一词材料中其实隐含的是关乎公众利益,与社会整理利益相关的事件。
※友情提醒:学生在例证与论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用个人的事情作为例证,此外学生需要将事件与事实、事情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或偷换概念。
2. 逻辑关系的构建:“自以为是”、“不明就里”、“凑热闹”、“没过多久”。
1)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自以为是”四个字实则有双重含义:一层是时代的必然性:自以为是关注者的本质实际就是忽视者,这是一种时代的必然,如今网络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过快过频,信息呈碎片化的趋势。
民众在获取的信息可能是片面的,断章取义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是事件的真相,而是媒体想让我们看到的事件真相”。
另一层是人缺乏真正的感同身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惠子所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样的道理,民众若不是事件当事人本身,怎能切肤感受到当事人的心境?2)由此可以产生更为深入的原因分析.......:①公众面对事件时主观情绪的释放,如网络上的“键盘侠”,口水的骂战……②以旁观者的姿态进行不痛不痒的评论,看似有同情与关注,实则是如鲁迅小说“药”一看的“看客”心理与“围观”状态。
其中也有可能是人对外界事件的猎奇心态。
③民众受到世俗讨论下的裹挟,以热点事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附和,甚至是一种追逐时代潮流,追逐社会热点话题的“凑热闹”心态。
3. 由此可以谈及此类现象对于社会的危害:①人人都可能成为事件的忽视者,随着时间的遗忘,没有人对这种公共利益和社会弊病进行追问,个人将丧失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甚至社会的价值体系就此崩塌。
②真相探究欲望的降低,社会出现了病态,如“佛系”文化、“丧”文化、加缪所言的“局外人”现象等等。
4. 就此,我们需要怎样价值判断?①“无尽远方、无数人们与我有关”的同理心与真情实感。
②建立起公平、正义、善良、真诚、追求真相,不人云亦云,不跟风盲从的价值体系。
③“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说是非,后说利害”的评论氛围。
5. 如何做到真正的关注?①后真相的时代建立起真相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②在他人的事件中拷问自我的良知进行自我审视,由此架起了人与社会的同情的纽带(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展阅读】(一)谁制造了名人“被死亡”事件?近日,歌唱家于文华错误发微博称,词曲家阎肃在空军总医院因病去世。
随后,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多家媒体仓促推出报道。
然而,阎肃家人很快证实,这是一则名人“被去世”的乌龙消息。
尽管阎家人事后表示不会苛责假消息传播者,但这起风波无疑值得媒体从业者深刻反思。
随着信息渠道的丰富,近年来名人“被死亡”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
一方面,社交媒体空前发展,人人都拥有新闻发布权,在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对于媒体甄别判断能力提出挑战;另一方面,“首发率”与媒体人的考核挂钩,客观上使媒体人不得不面对竞相拼抢报道新闻的压力,为了首发率的大胆操作和为了公信力的谨慎选择如何平衡,是摆在媒体人面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媒体人为何丧失职业操守?在文艺界,类似名人去世的假新闻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本应严肃对待的新闻报道却变得如此不严肃,不禁引人深思。
名人去世消息,一向是媒体关注的重点,抢发或独家发布一条名人去世的新闻能赚到不少阅读量、点击量。
正因名人效应的存在,不少媒体往往会盯着他们的生死,以至于某一天听到风吹草动,就不分真假,争相转发假消息。
从金庸到洪金宝、成龙,从小沈阳到姜文,近年来“被死亡”的名人着实不少,阎肃老爷子这次算是“躺枪”。
诚然,名人去世是重大消息,媒体力争在第一时间抢发也无可厚非。
但事到临头,有些公共媒体往往处理得极不严肃,毫无新闻专业精神可言。
比如,他们采用的消息,往往来源于并不可靠的自媒体,如个人的微博、微信发布的信息。
而为了抢时间,一些公共媒体的官微也根本不加核实、甄辨,就加以转发,并点上蜡烛送上“一路走好”的祝福语,实在是荒谬至极,且丧失了追求真实的新闻基本节操。
在今天自媒体泛滥的时代,公共媒体随意转发自媒体消息已成为“习惯”,很容易转发假新闻,闹出令人尴尬的乌龙。
时效性,最能体现新闻机构的实力,所以各大媒体竞相追逐,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爆点、夺关注、涨粉”现在已经让时效性慢慢变了样子。
蒙蔽住眼睛的媒体们,新闻的准确性才是报道的生命之本。
新媒体零时差、及时性的同时,就会被假新闻打入被动模式,接着是辟谣再道歉。
网络时代,媒体抢新闻可以理解,不过追求“快”的同时不能把“真”丢掉。
在阎肃去世这样一个严肃的新闻上,我们看到得却是极不严肃的媒体传播态度。
半小时后,于文华删除了之前的微博并声称“郑重声明:刚刚所转阎肃老师的消息不实,严重失误,向老人家及家属严重道歉!”匆忙中还打错了阎肃的名字。
之后,于文华再度删除错字微博重新致歉“就刚刚误转阎肃老师的消息不实,郑重向大家道歉,向家人道歉!”原来阎肃老先生正在医院疗养,一切安好,“去世”一闻不实,转发的媒体迅速删了微博,灭了蜡烛,又一起乌龙事件。
对于常人来讲,说错话是常有的事,媒体不经核实,为抢新闻匆忙转发,这一行为,既伤害当事人和公众的感情,更是伤及媒体最珍贵的“公信力”。
乌龙新闻产生的罪魁祸首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
有了麦克风,就有了话语权焦虑——唯恐声音不够大,生怕爆料不够猛。
至于真假、是非、利害,则统统让位于争夺话语权的无硝烟之战。
这从公众账号上铆足了劲的“出位”比拼就能窥见一二。
于是,各路媒体更容易一路飞奔在“时效”的路上。
名人去世消息,一向是媒体关注的重点,抢发或独家发布一条名人去世的新闻能赚到不少阅读量、点击量,而这阅读量,点击量往往与考核与薪酬等多项利益挂钩,压力之下,某一天听到名人消息风吹草动,就不分真假,争相转发假消息。
信源单一、张冠李戴、抢发新闻等等都是乌龙新闻产生的罪魁祸首。
造成报道失误的客观条件是偶发的,也是复杂的,然而媒体在面对来自公众越来越多的责问和不信任时,也必须反思己过。
近期发生的几则乌龙事件,均是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的原因,只求抢发,不问真假。
对新闻的采访和调查不全面、不细致、不准确、不深入,信源单一且经不起核实。
这种“技术性失实”的危害几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不仅降低新闻媒体公信力,危及新闻媒体生存,而且对公众造成精神损害。
新闻的本质在于真实——这是最基本的新闻伦理,也是最朴素的传播规律。
无论我们身处哪个媒体时代,时效固然重要,但虚假新闻对于媒介公信力的伤害,可能是无数“第一时间”也难以弥补的信任之殇。
早在主编《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真实”和“纯洁”是报刊的本质。
媒体发布有媒体发布的程序,随手转亦有随手转的规矩。
在网络信息时代,尤其在发布攸关公共利益的重大新闻时,如果媒体能够遵循是非判断的基本逻辑,严谨细密一些,再耐心等几分钟,也许就会离真相更近一步。
损失的公信力如何找回?避免乌龙新闻的发生,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资深媒体人刘健曾说过: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再说利害。
今年3月,李光耀病危,却被媒体提前宣布“去世”,虽然传统媒体派出大批记者驻守在李光耀入住的新加坡中央医院外,但部分世界级媒体依然过于相信互联网流传的消息。
美国著名电视机构CNN的“推特”账号抢发了一条由16个英文单词组成的消息,称李光耀逝世。
消息一经发布,旋即得到522次转发和315个赞。
虽然此后CNN 删除了此条消息,并连续播报了两条辟谣帖,但不良影响已经造成。
当然中国媒体也未能幸免。
央视国际频道抢播了“李光耀去世”的快讯,而某新闻网的手机客户端更是将头条新闻的标题赫然做成了“新加坡开国总理李显龙逝世”,倘若在转发之前多一道核实程序,向驻守中央医院的记者们问问消息真假,再做转发,就不会出现这等乌龙事件。
另外,遭遇突发事件,耐心等待准确结果,不要靠主观臆断而“抢发新闻”,2013年9月8日凌晨,国际奥委会第125次大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东京在与马德里、伊斯坦布尔的竞争中胜出,最终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而央视、新华网都出现乌龙,央视提前宣布“东京被淘汰”,新华社提前发快讯“伊斯坦布尔胜出”,本该等到最后一秒钟,出了真实结果再去发布信息。
记者开始采用非专业网络媒体的信息来源,难以避免地会损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因此,国外一些专业新闻机构特别在媒体规约中加入了有关社交媒体的使用守则,要求记者在采用网络消息时一定要核实信息,如《美联社员工社交媒体使用守则》中规定“当新闻当事人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重大信息时,除非该新闻当事人的账号被证明是真实可信的,才可以自由转发或分享那条原始信息。
”倘若我们借鉴这种详细而有执行力的规范,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如今媒体上的乌龙乱象起到遏制作用。
每次有媒体发布乌龙新闻之后,都有网友呼吁要加强对相关责任人的惩罚。
这种惩罚当然很有必要,但加强自律更为关键。
只有从内心深处守住真实的底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担当, 坚守新闻专业精神,慎重对待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职业操守,才能从源头上当好网络空间里的“把关者”。
媒体不是文字的搬运工,在新闻与公众“见面”之前,对信息真实性的核实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
如果一味盯着名人的生死,却又不对信息进行核实,等到失信于人,媒体变成“狼来了”的主人公,则是自己搬石头砸脚,堵了自己的前路。
不管是多大的媒体,一旦丧失了公信力,就等于丧失了生命力,假新闻恰恰有损媒体的公信力。
倘若能吸取此次事件的教训,避免再闹名人去世的乌龙新闻,对媒体同行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
毕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毕竟,公信力是媒体生存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