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口市区域分析与规划[精品文档]

海口市区域分析与规划[精品文档]

海口市区域分析摘要:区域是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离不开的载体。

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其意义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特征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在新的发展高度上,对海口进行有效合理的区域分析,这对为海口社会经济建设总体战略部署提供决策依据,充分发挥已有发展优势、挖掘潜在发展优势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海口市区域分析国际旅游岛产业结构主导产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

气候宜人的海口市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南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

“十一五”时期,海口市紧紧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有效应对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既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又夯实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当前发展形势下,一方面,在新的“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海口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的加快,经济发展孕育的新突破,这都将有利于海口市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国际外需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难度加大,以及存在着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等都不利于海口市又快又好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必须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其进行全面的区域分析,做好合理的区域规划,牢牢把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

一、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海口市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

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湿凉多台风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

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23.8℃,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

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

总体来看,地势较为平缓,水热组合状况良好,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土地】海口市现有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

其中,农业用地175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6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53平方公里。

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7.9万公顷,含水旱田4.1万公顷,旱地3.8万公顷;林地面积3.4万公顷;可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0.2万公顷、山塘水库0.42万公顷。

【水系】海南岛最长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其主流在市区流域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0.99亿立方米;其流经市区的支流水系总库容量15000多万立方米。

此外,海口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

城市生活与生产水资源供应充足。

【海滩】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1公里。

大部分海底平缓,以软泥为主,泥沙次之;靠近沙滩海岸一带海底以细沙为主。

近海水质富含有机物质和无机盐。

60米~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上百平方公里。

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有热带海洋世界、假日海滩、西秀海滩、白沙门海滩、东寨港海滨海滩、桂林洋海滩等海滨风景区和游乐区。

港湾与近海还有少许岛礁和潮滩。

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风轻浪平,有多处较为适宜游泳的傍岸泳区,为旅游业一大区位优势。

【矿产】海口市现探明的矿产主要有煤、硅藻土、泥碳、粘土、高岭土、铝土矿、矿泉水、地热水、石材和河砂等。

煤矿为褐煤,分布在甲子镇的长昌煤矿;石材主要分布在永兴镇一带,以玄武岩为主;矿泉水、地热水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及永兴镇的火山口地区;河砂主要分布在南渡江东山镇地段和龙塘镇下游的冲积沙洲。

由于海口工业起点低,矿产业并不发达。

(二)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运用遥感技术对海口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海口市生态环境指数介于70.9~77.09之间,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均为优良。

2005至2007年EI指数为“良”,2008年和2009年EI指数为“优”2009年海口市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和EI指数分别比2005年有所增大,增加幅度分别为2.67、1.83、25.66、0.189和6.19。

2008年和2009年比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好。

海口市2010年度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10年,海口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和发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为载体,以污染减排为抓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使得该市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为100%,环境功能区水体达标率为100%,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内河湖泊经过整治后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区域噪声保持稳定,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仍然较重,生态指数逐年提高,生态环境现状为优,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局部得到一定的改善,环境污染稳中有降,环保工作取得了成效。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作为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的第一个五年环保规划,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将海南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建立与国际旅游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确定“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为:到2015年,以高新技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备,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形成先进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将海口市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三)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森林、湿地、海洋等多样生态类型并存是海口市生态环境的鲜明特色。

海口市现有的森林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

根据森林用地范围、立地条件和区位条件,海口市的森林划分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区、公路渠道防护林网、名特优经济林和花卉生产基地等几类。

据海口市林业部门统计,2007年新增浆纸林造林面积27058.12亩,海边防护林1468.8亩,路边造林面积6376.9亩,花卉种植面积 4158亩、花梨、沉香等珍贵乡土树2070.6亩。

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1公里。

海口市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有假日海滩、白沙门海滩、东寨港海滩、桂林洋海滩等海滨风景区和游乐区。

港湾与近海还有少许岛礁和潮滩,常年风轻浪平,有多处较为适宜的伴岸泳区。

海口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分别为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3个,分别为海口湾西海岸岸线保护区、永庄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龙塘饮用水源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设置有效保护了海口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对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资源环境是区域发展的载体,对区域的资源环境进行基础分析,对于区域的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海口市行政区划调整要求,海口市以建设具有热带风光海滨特色、外向型国际性城市为目标,利用海口市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中央赋予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加大投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态条件不断优化,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加强城市规划,推进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推动主城区加快拓展,建成了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和海口保税区等功能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以构建“琼州海峡旅游度假区”和“海口旅游圈”为目标,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建成中心城区和西海岸等一批大型旅游项目,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改造和不断优化。

大力推进绿化环保建设,建成了大片绿地和街边街心绿化景点,园林城市格局逐步形成,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28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3661公顷,公共绿地835公顷,绿化覆盖率40.0%,绿地率36.5%。

海口市先后跨入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十佳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等行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环境质量最佳奖。

二、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经济】“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向好、效益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590.55亿元,较“十五”末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3万元,是“十五”末的1.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19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倍;财政总收入163.71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4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6720元、6155元,均是“十五”末的1.7倍,实现了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此外,全市积极扩大产业规模,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6.4:23.8:69.8。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迅速。

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电子农务和农业科技110覆盖主要镇、村,农业附加值明显提高。

二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关联度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初具雏形,商务会展业焕发新活力,商贸圈、专业市场、农村市场稳步发展,景区(点)升级改造加快,高尔夫、游艇等新兴业形势喜人,休闲娱乐、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人文】海口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熏陶和特定社会环境的共同催化下,逐渐产生了本土文化。

但海口是个移民城市,也是华侨众多的城市,受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影响,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

在地理区位上,海口是中国疆域最南端、最大海洋省唯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在人文历史上,海口是具有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火山文化、地域文化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