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科学含义是指技术科学和技术知识本身的发展和进步。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和价值。

绿色GDP:生态GDP,EDP,现行GDP扣除环境成本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区域规划: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做的总体部署。

狭义上指一定地区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适度人口: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但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背景:①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②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③市场化水平④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生产者、消费者) 2.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I=P·A·T(I代表环境状况,P代表人口数量,A代表人均消费水平,T代表生产技术 )。

二)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包括身体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口的素质的高低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方向和途径是单向和唯一的。

三)人口迁移、流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A.促进了劳动力输入地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B.带动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国际间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影响深远.消极影响:A.流动人口整体素质低,影响经济的发展B.加剧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和交通运输紧张的矛盾,影响城市正常社会经济生活序 C.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改变区域自然资源利用①技术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②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2)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①技术进步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②技术进步引发产品、产业的更替③技术进步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3)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4)技术进步能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并影响就业(5)技术进步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6)技术进步增强了区域的竞争力区域科技条件评价:(一)科技人力资源科技人员总量(资格与职业)科技活动人员研究与开发人员、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相关科技服务、科技人力资源培养。

(二)研究与发展经费1. 经费总量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个度量区域研发活动规模的重要指标。

主要从经费变化趋势、区域间比较和投入强度三个方面分析。

2. 经费分布是指经费在各个领域的投入量构成,可以从研发活动类型、行业构成和执行部门三个方面来分析。

3. 经费来源包括政府投入、企业自筹、国外投资和其他主体投入。

政府投入是最重要、最稳定和最集中的资金来源。

(三)科技活动产出科技论文:数量、学科分布、国际影响等。

专利:数量、构成、分布及变化趋势、有效发明专利情况等。

科技成果:技术成果、基础理论成果和软科学成(四)高技术产业、度量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研究与发展经费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IMD国家竞争力评价法区域规划特点:基础性规划工作本身,要做大量的基础性的工作;规划成果为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宏观调控提供基本依据。

综合性规划内容的综合;规划思维方法的综合;规划方案的综合;规划工作队伍和规划理论的综合。

战略性规划的出发点是研究宏观的、全局性的、关键性的的问题;规划工作的影响深远;间跨度长;规划指标具有较大弹性地域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地方特色;二是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区域规划内容:(1)区域分析①区域分析的目的:明确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确立核心竞争优势,判读区域空间承载力等。

②区域分析的内容:A.地理位置和区位分 B.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分析 C.经济基础分析 D.城镇发展与城镇化状况分析 E.社会与科技发展水平分析 F.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分析(2)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①区域发展定位②区域发展目标③战略方针与战略模式④战略布局与战略重点⑤战略阶段(3)区域空间发展战略①区域空间分区②区域空间结构规划(4)区域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布局①城镇化水平预测②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5)空间准入与发展时序(6)区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7)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8)次区域和重点空间的规划引导(9)区域管治与协调(10)近期建设规划(行动计划)(11)区域政策区域规划理论:(1)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佩鲁和布代维尔—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的两层含义:一是经济意义上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的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沃纳·松巴特—轴线开发理论;对区域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发展轴。

(2)区域产业结构理论(3)区域发展阶段论,胡佛—费希尔、五阶段论、罗斯托、钱纳里六阶段论(4)梯度推移理论和反梯度推移学说,源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每个区域处于一定的发展梯度上,新行业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顺次转移,威尔伯等人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渗漏”现象。

反梯度理论认为落后地区不能依照现状顺序,应根据需要直接对不发达地区进行开发。

(5)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科洛索夫斯基1948年:地域生产综合体是指能达到某一经济效果的许多企业在一个工业点或整个区域内经济上相互协调组合,并且企业选择要与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相协调。

地域生产综合体具有显著的计划经济的特征:从组成上看,地域生产综合体由专业化生产部门、辅助性生产部门和自给性生产部门组成。

地域生产综合体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等级。

(6)中心—外围理论。

弗里德曼将经济系统空间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组成部分:中心发展条件优越,处于支配地位,外围经济效益差,处于被支配地位。

经济发展初期,二元结构明显,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干预,中心和外围的界限会逐渐消失。

(7)倒“U”型理论威廉姆逊、库兹涅茨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大体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

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

对解释当时国际和区际的地域分工和生产力布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理论缺陷:无法解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的分工与贸易。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当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时,通过国际贸易可获取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比斯密的绝对成本说,能较好地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

从成本方面和供给方面分析国际贸易和分工,与实际有差距,被成为国际贸易纯理论。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比较成本说指出了两国进行贸易时交换比率的理论范围,而实际交换比率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的要点为: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交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度内,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

(四)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理论(H-O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比较成本差异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地理分工的必要条件是生产地和消费地在空间上的分离。

概括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分工与贸易学说。

经济利益是地理分工发展的动力。

沿袭了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

C v>c p+t ;C v销售地价格,c p生产地价格,t运费。

对运输和关税在地理分工之中的地位,做了精辟的分析。

上述理论评述:上述区域分工理论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

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的特征。

(六)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

1.竞争优势理论要素构成(1)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2)国内需求波特认为,国内市场的需求会刺激企业的改进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同时,内需的大小对企业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3)相关和支撑产业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

国内具有发达的、完善的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它们在高级生产要素方面投资的好处将逐步扩展溢出到主导产业中,本行业就能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从而建立自己的优势。

(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内容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

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传统社会阶段(2)“起飞”准备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钱纳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①传统社会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