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基本属性:(简答)(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区域具有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3.区域科学之父“沃尔特.艾萨德”4.关于区域科学的定义,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选择)第二章1.自然资源特征:(选择、简答)(1)有限性。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的稀缺性。
(2)区域性。
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3)整体性。
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4)多用途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社会性。
自然资源上附加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
2.为何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论述)(1)外部性就是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在实现这目的过程中,却有意或者无意地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者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2)解决外部性最常用的办法是使外部效果内部化,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要促使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成本的内部化。
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政府的直接管制。
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包括命令、控制、税收、法律手段、补贴、收费等。
②市场力量,通过产权协商。
在外部性的内部化中,政府应当做的只是重组产权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只要有了设计适当的产权,就可以靠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或判断解决外部性问题。
③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污染权的买卖。
政府可以出售污染权给卖家,其得到的收入来改善环境质量。
这样,通过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相互作用,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它们对环境这个商品的产权,价格机制将促成一个最佳的分配。
④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实际上,社会准则的内容(黄金律)和良心效应是依赖于社会机制的道德教育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第三章1.区域经济:就是一定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2.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论述)(1)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区域劳动人口的多少及其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区域生产规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区域发展的投资积累水平。
(2)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①人口素质好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其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人口所创造的价值也高,区域社会稳定和谐,从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就高。
相反,人口素质差的区域则低。
②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一般发展在人口素质高的区域,而技术落后的产业部门则存在于人口素质低的区域。
(3)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通过消费对所在区域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
②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③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析。
第四章1.将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确定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
(选择)第五章1.反映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
(选择)2.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联系与区别:(简答)(1)联系: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2)区别:GDP是按国土原则来核算的,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之内,按所有的生产者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来统计的,无论它是否属于本国的公民,都要核算。
而GNP是按照国民原则来核算的,因此只有本国国民创造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才能加以核算。
两者的差距,在于国外净要素收入。
3.竞争力分为四个层次上的竞争: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选择)4.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第六章1.“钻石结构”系统中的要素:①要素条件②需求条件③相关支撑产业④企业战略、结果与竞争。
(选择)2.区域分工的主要三种模式: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
(选择)第七章1.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选择)第二产业:①采矿业②制造业③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④建筑业第三产业: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③批发和零售业④住宿和餐饮业⑤金融业⑥房地产业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⑩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⑾教育⑿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⒀文化、体育和娱乐业⒁公关管理和社会组织⒂国际组织。
2.辅助产业(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以及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他服务的产业,即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
3.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产业:①资源密集型产业②资金密集型产业③劳动密集型产业④技术密集型产业4.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的联系与区别?(简答)(1)主导产业代表着区域经济的根本优势,它一方面在全国或较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它主导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
支柱产业指的是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的产业。
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2)联系: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成长为支柱产业。
从产业寿命周期理论看,一般情况下,主导产业处于幼稚期到发展期之间,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则处于成熟期,有些则已经步入衰退期。
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却已经走上了下坡路。
区别: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各自强调的目标利益也不同。
主导产业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强调创新,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带动效应;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则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效率和规模,注重可靠性和效益。
主导产业未必是当前经济中有较大影响的产业,其当前资源利用效率也可能较低,投入产出比率也难如人意;而支柱产业、优势则一定是在现实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对GDP的贡献率较高、投入产出比较好的产业。
第八章1.区域规划的特点:(论述)区域规划除具备一般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本身的几个显著特点:(1)综合性区域规划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②规划的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
③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必选的结果。
④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战略性区域规划是战略性的规划,主要表现在:①规划时间长②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③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④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
⑤(3)地域性(区域性)①地方特色。
各地区有各自的特殊性,规划便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②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规划过程中应该把规划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不允许在完整的规划区地域上开“开窗”,不考虑如何利用。
第九章1.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第十章1.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2.增长极的作用方式: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选择)3.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
(判断)4.重点开发轴与重点发展点的选择(论述/简答)(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①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②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③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④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2)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发展轴上的各个“点”是经济发展轴带地域的各级中心城镇,它们是轴线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的核心。
重点发展城镇的确定,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①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②城镇的发展规模③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5.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简答)(1)内圈层的特征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的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2)中间圈层的特征①在位置上,处于建成区外围,是城镇与乡村的衔接地带,这里有邻近城市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有较低廉的土地价格,劳动力相对费用低,且有乡村风景等。
②在功能上,具有城乡二重性,发生着由乡村向城市的逐渐转变的过程。
③在社会文化上,是城乡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和衔接地带。
④在空间景观上,是变乡村景观为城市景观。
(3)外圈层的特征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
第十二章1.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有哪些?(简答)(1)智力密集程度即是否具有一些有组织的具备相当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人才所构成的研究机构或开发部门,如大学、研究所等。
(2)开发性技术条件首先,是作为开发基础的区域技术开发能力。
其次,是区域开发技术能力。
第三,要具有多种方向的中试功能。
第四,是拥有能够吸纳高技术的大工业基础。
(3)信息资源条件对于信息资源条件的评价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因素:信息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传递速度、相互关联程度、获得的方便程度等(4)基础设施条件如交通运输方面、通讯方面、供水方面等(5)生产和生活环境①高新技术产业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②高新技术产业的就业岗位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要求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