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重要文物
——对外汉语教师考试资料(沈阳环宇世纪教育)全世界有三个地方以玉器工艺闻名——中国、墨西哥和新西兰。
其中以中国最为源远流长,中国不仅在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玉器,而且也是唯一将“玉”与“人性”相结合,是玉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
我国著名的玉器文物有以下几种:
玉猪龙红山文化中华第一玉龙
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
据出土时成对位于死者胸前的情况看,用作佩饰的可能性极大。
但高度达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猪龙,就其重量来说已不适合佩带。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
这头玉猪是红山文化的象征,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玉兽面纹琮良渚文化玉琮王
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墓葬出土。
玉料呈青色,器体为方柱形,上大下小,中心有一对圆形穿孔。
外壁共分十三节,每节以边棱为中线,以每平面中间的凹槽为栏隔,各组成四组相同的简化变形兽面纹。
此器体长厚重,为良渚文化中长条形玉琮的典型代表作,被誉为“玉琮王”。
含山玉版仰韶文化最早的河图洛书
1987年6月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版的八方图形与中心象征太阳的图形相配,玉版上八等分圆的作法可能与冬、夏二至日出、日落方位及四时八节有关,并且符合我国古代的原始八卦理论,玉版四周的四、五、九、五钻孔之数,与洛书“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相合。
由于易经为中国文化之源,河图洛书又是易经之源。
含山玉版玉龟被解读为洛书的母本,所以玉版玉龟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镇国之宝”。
玉凤妇好墓中国第一凤
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黄褐色,镂空雕刻。
形状为侧首回身状,头似公鸡,头顶有齿脊状冠。
圆眼,尖喙,胸部向外凸起,与尾连成弧线形。
短翅长尾,尾翎分开两叉。
爪卧胸下,背中间有一突,突中有一小圆孔,可佩带。
翅膀上雕刻四条阳线以饰翎纹。
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
被誉为“中国第一凤”。
玉鹿晋侯墓西周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黄褐色,扁体片状。
呈站立状。
长角粗壮,分两杈向左右平展,前杈上扬,卷成两个大圆孔,后杈向后勾曲。
臣字目,大耳,吻部
前突,前胸挺出,后背拱起,短尾,体态丰润,蹄趾明显。
体肌以两道圆弧线表现,简练明快。
后肢前曲,表现了鹿昂首观望,蓄势待发的神态,富有活力。
它是西周时期的代表作和精品。
云纹高足玉杯阿房宫遗址秦代
1976年陕西西安车张村阿房宫遗址出土,秦云纹高足玉杯呈青色。
杯身呈直口筒状,上层饰有柿蒂、流云纹,中层勾连卷云纹,下饰流云、如意纹。
足似豆形,豆的腹部刻有丝束样花纹,玉杯上方与下方均有水银沁,余下多为黄香沁及铁锈斑。
为秦代罕见的佳作。
汉中山王金缕玉衣满城汉墓西汉
西汉金缕玉衣,殓服,汉人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故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入葬,称为“再生宝衣”。
汉墓出土的玉衣已经在十件以上。
其中,这件中山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最为著名,衣长1.88米,共享玉片2498片,用金丝约1100克。
同时出土的还有王后窦绾的玉衣,这两套完整的玉衣是闻名中外的重大发现,堪称国宝。
兽首玛瑙杯西域贡品唐代
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兽首玛瑙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这件以深红色、淡红色为主调的红玛瑙,中间竟夹有一层淡白,如此神奇自然的变化,如此鲜润可爱的色泽,使这块红玛瑙成为世间稀有的俏色玉材。
这件国之重宝,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同时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亚某国进奉唐朝的国礼,意义非同一般。
“大禹治水”玉山最大玉雕清代
“玉禹山”置于嵌金丝褐色铜铸座上,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重5350千克。
青白玉的晶莹光泽与雕琢古朴的青褐色铜座相配,更显得雍容华贵,互映生辉。
背面上部阴刻乾隆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乾隆帝对它十分珍爱,把它当作自己一生的总结。
它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