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细柳营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参照注释,查阅词典,了解课文大意,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及古代礼仪,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
1.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刻及正面和反面相结合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习难点: 学习课文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习方法:文言文“五步法”
一、导入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这里面的细柳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曾驻军的地方,我们来了解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了解《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生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它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文言文“五步法”学习
(一)读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扫除阅读障碍。
兹()棘()彀()诏()弩()
揖()辔()胄()嗟()曩()
2.默读、范读、齐读、单读、朗读等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课文。
(二)译
1.运用“释”、“留”、“替”、“补”、“移”、“删”等方法,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掌握文言文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1)一词多义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军.细柳()
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军上自劳军.()使人称谢()至霸上及棘门军.()
皇帝敬劳.将军()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劳无案牍之劳.形( ) 诏.不闻天子之诏.()已而之.细柳军()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之称善者久之.()以以.军礼见()不闻天子之.诏()将以.下骑送迎()
(2)古今异义
①先驱
..曰【先驱】(古义:今义:)
②军中闻.将军令【闻】(古义:今义:)
③持节.诏将军【节】(古义:今义:)
④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古义:今义:)
⑤请以军礼见【请】(古义:今义:)
⑥使人称谢.【谢】(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①介胄
..之士【介胄】(名词作动词,解释为:)
②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解释为:)
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诏】(名词作动词,解释为:)
④锐.兵刃【锐.】(形容词使动用法,解释为:)(4)文言句式(翻译)
①被动句
天子为之动,(“为”表被动)译文:
②判断句
此真将军矣(“此”表判断)
译文:
③省略句
A、曩者()军霸上、棘门军。
译文:
B、使使持节诏()将军。
译文:
C、已而()之细柳军
译文:
(5)通假字
①改容式车(__通__解释为______。
)
②军士吏被甲(__通__解释为______。
)
(三)析
小组合作探究:设计问题、自学讨论、交流提升。
1.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用原文的话回答汉文帝是怎样评价周亚夫的?
3作者对周亚夫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4课文先写到文帝到霸上、棘门军营的情况有何作用?
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6结尾“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为什么?
7从文帝对周亚夫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8皇上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
9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亚夫将军治军严格?
10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知识迁移:.据历史记载,此次匈奴入侵,历时不过一个多月,便引兵退却,原因是汉军戒备森严。
由此推测出文帝“劳军”之后做出了怎样的安排?
(四)品
品味本文的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是此文的一大特点,请写出与所给语句形成对比的相关内容,并说说表达作用。
A、对比:(1)相关对比内容:
表达作用:。
B、对比:(2)相关对比内容:
表达作用:
C、对比:(3)相关对比内容:
表达作用:
D、对比:(4)相关对比内容
表达作用:
(五)悟
.从“真将军”周亚夫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达标抽测: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犒.()劳彀.()诏.()持兵揖.()介.胄.()之士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上自.劳军彀.弓弩天子先驱
..至
天子且.至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将军约.介胄
..之士天子为动.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真将军矣
译文:
②天子为动
译文:
③已而之细柳营
译文:
④将以下骑送迎
译文:
4.根据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问题。
(1)皇上“使人称谢”的原因是什么?
答:
(2)文帝是怎样评价周亚夫的?
答: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