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重点班)4月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作国家的代称。
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B.鬼神迷信思想盛行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2.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迮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等。
下面对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关系的分析正确的是A.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B.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C.有利于安排农事,发展生产D.家禽饲养,自成体系3.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A.二牛一人耕作法B.铁犁冠C.曲辕犁D.耧车4.宋元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移,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
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A.垄作法B.套作制C.稻麦复种制D.一年三熟制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这是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A.隋唐时期的大运河 B.西汉的白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战国时期的郑国渠6.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7.下图是东汉画像石上的集市图。
你认为对该集市图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市的四面没有围墙B.集市无须定时开闭C.集市有专门官员管理D.市门内外店铺林立8.《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A.两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9.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对外贸易时,普遍表现为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
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本身物产丰富B.统治者好大喜功C.封建经济的独立性D.交通条件的限制10.清人钱泳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者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11.16世纪,美洲的一辛辣感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材料反映了A.三角贸易B.商业革命C.价格革命D.商业危机12.到了15世纪,欧洲的商人和君主们越来越意识到,绕过穆斯林世界,开辟直接到达东方的商路,将大大增加香料和其它亚洲货物供应,带来巨额的利润。
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由于A.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B.新式帆船与罗盘针的应用C.欧洲人对财富的狂热追求D.一大批优秀航海家的涌现13.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恩格斯认为它“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
这一论断主要基于当时的航海活动A.使欧洲人发现了美洲新大陆B.引起了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动C.导致了欧洲严重的阶级对立D.揭开了欧洲商品倾销的序幕14.1580年,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大商人说:“不用像以前那样要经常到威尼斯去进货和长途奔波了,黄金像水一样直往口袋里流,挡都挡不住。
我打算投资办个工场再赚它一把。
”材料主要反映了A.荷兰发达的航运业B.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C.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D.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15.1651年英国制定并颁布了《航海条例》,1849年英国议会宣布废除《航海条例》。
这一条例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是英国A.以商立国的需要B.工业革命的完成C.垄断组织的建立D.综合实力的衰落16.图所示是民国时期的“北京五星啤酒贴花烟灰缸”的陶瓷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①近代实业救国的思潮②近代中国商标发展史③北京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史④近代中国陶瓷发展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7.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工业。
1934年前最高年产量曾达27万吨。
但自1934年后年产量显著下降。
1947年仅16万吨,1948年跌至13万吨,并被征军用。
1934年后,该公司经营艰难、每况愈下的外部原因有①资金少,技术力量弱,产品竞争力差②官僚资本压制和国民政府内战政策③日本的经济掠夺④美国的经济侵略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④18.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现“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人们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资本侵入B.民族资本经营不善C.官僚资本的重压D.资本家不支持政府19.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
现象说明了A.实现民族独立时发展近代化的前提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思想解放是近代化的先决条件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指出了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B.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21.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
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A.迪亚士的远航B.达·伽马的远航C.哥伦布的远航D.麦哲伦船队的远航22.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
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A.西班牙、英国、法国B.意大利、法国、荷兰C.英国、意大利、荷兰D.西班牙、荷兰、意大利23.“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开辟A.把美洲纳入世界家庭B.为欧洲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C.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D.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24.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
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
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A.中国处于对外贸易的中心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C.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D.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中外交流25.陆游在《稽山行》中写道:“村村作蟹椴(簖),处处起鱼梁。
陂放万头鸭,园履千畦姜。
”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B.农村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26.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27.《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
”28.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
材料主要体现了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二、多选题29.老舍的著名话剧《花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力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有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政府提倡使用国货C.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三、材料分析题3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天仙配》戏词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期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完成:(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是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黄梅戏《天仙配》插曲《夫妻双双把家还》歌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有何特点?(3)试分析自耕农经济的利与弊。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都繁会图》生动地描绘了明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西岸的盛况。
画卷中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车马行人摩肩接踵,标牌广告林林总总……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猪行、羊行、粮油谷行,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