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1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001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2012 届随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学生姓名:周晨学号:1242001259823目录一、写作提纲二、内容提要(附件关键词)三、正文四、后记五、参考文献写作提纲一、闰土少年时候的生活缩影二、祥林嫂和爱姑的悲惨命运三、阿Q的生活悲剧四、列举鲁迅的部分小说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五、对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进行描写内容提要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巨匠。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个人物形象系列: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

本文将以鲁迅的小说《故乡》、《药》、《祝福》、《离婚》和《阿Q正传》中的闰土、杨二嫂、华老栓、祥林嫂、爱姑和阿Q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鲁迅对当时社会中农民形象的塑造:一、闰土和杨二嫂生活的每况愈下。

二、闰土和华老栓的愚昧、麻木、不觉醒。

三、祥林嫂和爱姑的反抗意识和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

四、阿Q的生命被扭曲、被异化。

在这四类人物形象中,鲁迅着力揭示了他们身上的弱点。

鲁迅了解并关怀着中国的农民、深爱着中华民族,这种情感最诚挚、最厚重、最无虚饰,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同情和关注。

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具有如何“改造国民精神”、“重塑国民灵魂”、唤起国民觉醒的意义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巨匠,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开端。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关键词:鲁迅农民悲剧正文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内容提要: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巨匠。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个人物形象系列: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

本文将以鲁迅的小说《故乡》、《药》、《祝福》、《离婚》和《阿Q正传》中的闰土、杨二嫂、华老栓、祥林嫂、爱姑和阿Q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鲁迅对当时社会中农民形象的塑造:一、闰土和杨二嫂生活的每况愈下。

二、闰土和华老栓的愚昧、麻木、不觉醒。

三、祥林嫂和爱姑的反抗意识和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

四、阿Q的生命被扭曲、被异化。

在这四类人物形象中,鲁迅着力揭示了他们身上的弱点。

鲁迅了解并关怀着中国的农民、深爱着中华民族,这种情感最诚挚、最厚重、最无虚饰,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他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同情和关注。

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具有如何“改造国民精神”、“重塑国民灵魂”、唤起国民觉醒的意义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巨匠,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开端。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关键词:鲁迅农民悲剧一、闰土和杨二嫂生活的每况愈下作者在写闰土时运用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少年闰土智慧、勇敢、心胸开朗、天真活泼,生活无忧无虑。

他之所以叫闰土是因为他闰月出生、五行缺土,封建迷信的思想造就了他的名字。

闰土的颈上之所以套上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因为他的父亲怕他死去,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

少年闰土说起农村的事来,无论是田里看瓜,刺猹或海滩上捉跳鱼、拣贝壳、捕鸟等,无不滔滔不绝、娓娓动听,闰土的心里装着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写出了少年闰土度过的快乐童年。

看到健壮、活泼、见多识广、口齿伶俐的闰土,我们不由得想到生气勃勃、敢于闯荡的阿发、双喜、桂生,他们会放牛、撑船、钓虾,还是弄潮好手。

劳动、生活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大自然丰富了他们的智慧,他们都有着劳动人民传统的淳朴、厚道和热情。

在《社戏》中有一个偷吃罗汉豆的场面:阿发要大家偷他家的,他家的大、多。

这样淳朴厚道的思想,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社会里,象一粒光明的火种,使人心明眼亮,看到生活的未来和希望。

闰土也有这样高尚的品质,如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不算偷,不管摘瓜人。

从阿发的让“偷”自己的罗汉豆和闰土的让人吃瓜,可以清楚的看到,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培养了无私友爱的品德,在他们中间一直保持着淳厚的风习。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日益破败, 中年的闰土被生活压的麻木不仁。

他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乞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在精神上的麻木不仁。

在文中闰土说“生活难”,这是那个时代中国广大农民典型的社会感受,闰土口吃木钠,不善辞令,怎样“难”法呢?他形容不出,“只是摇头”。

“摇头”这个简单的表达,意味着他对那个社会的不满和否定。

闰土是个勤劳安分的庄稼汉,简朴实干,“第六个孩子也帮忙了”,却仍是“不够吃”。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着不是个发人深思的悲剧吗?这是深刻的社会矛盾,逼的农民走投无路。

闰土为什么不起来斗争呢?这是传统的封建意识,窒息了闰土反抗思想的火焰,他在对“我”感叹自己艰难的境遇后,“沉没了片时,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在他脑子里从没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谋取自身的解放。

杨二嫂作为一个处在社会低层的妇女,她为了谋求生存,可谓是用尽心思。

杨二嫂终日坐在豆腐店里卖豆腐,被人称作“豆腐西施”。

文中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她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的美来招徕顾客。

“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

正是由于农村生活的日益破败,杨二嫂的性格变得贪婪自私,语言变得尖酸刻薄,例如,“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最后杨二嫂把“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证的时候,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杨二嫂物质生活上的窘迫还是让人同情的。

可是我们悲哀的看到,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

这样一个人,亲近的只是物质实利,对别人的感情已经没有感受的能力。

在这类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

“利”外无“情”,天地间无非一个“利”字。

她感受不到别人的真挚的感情,对别人也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捞取好处的手段。

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而没有“人”。

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谋求物质利益而服务的,精神上麻木至此,实在让人痛心不已。

通过作品对他们二人的刻画,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社会背景。

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无情,更显示出了他们深受社会的毒害。

但是作者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

二、闰土和华老栓的愚昧、麻木、不觉醒旧中国这块吃人的土地绝不能容纳美好事物,无论什么新的、进步的思想和学说在这里便如落在了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颜色。

“我”是一个受过民主主义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虽然辗转谋生,但依然牵挂着童年的好友,和闰土的久别重逢,许多离情别绪,自然涌上心头。

他们阔别多年后的见面场面,作了震撼人心灵的描写: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已经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闰土这个朴实憨厚的农民,见了阔别多年的朋友,也是百感交集,心头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反映出了闰土这位饱经沧桑的农民还是牵挂着童年的挚友,但封建的阶级对立现实使闰土选择了身份和社会需要的“老爷”称呼。

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阶级对立扭曲了闰土的性格,污染了他的灵魂,也毁灭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的友谊。

和闰土这一形象较为相似的另一人物形象是鲁迅《药》中的主人公华老栓。

药,当人生病无助的时候,自然需要药的帮助,让他帮你解除病痛还你健康。

可是有人却将蘸着人血的馒头当药。

鲁迅先生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么一个吃人血馒头的故事吗?当然不是,它给了我们很多精神上的启示。

香喷喷的“馒头”使人得以温饱;血腥的“人血”却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栗。

华老栓为了救他的孩子 , 迷信这种馒头是救命的仙丹, 不惜花许多的银子 , 在茶馆中卖力工作 , 为的就是为儿子买来仙丹馒头,这是一种何等伟大而无奈的父爱。

这体现了当时人民的愚昧,无知.亲情与现实之间的无奈;更可悲的是“人血馒头”上蘸满的是革命者的鲜血,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并没能唤起民众的觉醒,像华老栓这样的农民反而用革命者的鲜血为儿子治病,这是何等的愚昧、麻木和不知觉醒。

封建与进步二者间的矛盾,文章中充分显示出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况的不满 ,对于后清腐败民生的失望;以及鲁迅急于改变现状迫切的心境。

鲁迅借“闰土”“华老栓”这类愚昧、麻木且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来唤醒国民的清醒。

三、祥林嫂和爱姑的反抗意识和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抗争失败者祥林嫂,是一个勤恳能干、善良、强硬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祥林嫂一生命运坎坷,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就从婆家逃了出来,在卫老婆子的介绍下,来到了鲁四老爷家做雇工。

但只过了十几天,卫老婆子带着她的婆婆和一帮人又把祥林嫂强行带回了家,逼她嫁给贺老六。

她婆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礼,给第二个儿子娶媳妇。

祥林嫂拼死反对这一桩婚姻,抬她去的路上,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喉咙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最后她只好屈从。

到年底,祥林嫂就生了一个男孩,她的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她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丈夫死于伤寒病,儿子又被狼衔去。

每当她向别人提到自己的孩子,不仅没有人同情,反而受到蹊落。

这一连串的打击,彻底地击碎了她对生活的希望,使得她变得麻木不仁。

她重新来到到鲁四老爷家做雇工,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

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也颇有不满了。

四叔说祥林嫂败坏风俗,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祥林嫂受到最大的打击是四叔家做祝福大典,她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桌子放在堂中央,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