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 (1)ABSTRACT (2)一、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的类型 (3)(一)迷信、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闰土和华老栓 (3)(二)想改变命运但又无法改变的阿Q和爱姑 (4)(三)求安于现状而不可得的祥林嫂 (5)(四)善良淳朴正直无私的六一公公、双喜 (5)二、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 (5)(一)杂取众人,合成典型 (5)(二)寥寥数笔,入木三分 (6)(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6)(四)心理描写,触及灵魂 (6)三、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的塑造与改造国民性 (6)(一)鲁迅对农民的态度 (7)(二)鲁迅具有农民情感 (8)四、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 (9)五、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现实意义 (10)注释: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摘要本文分析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以《故乡》、《药》、《祝福》、《阿Q正传》、《离婚》、《社戏》等小说中的闰土、华老栓、祥林嫂、阿Q、爱姑、六一公公、双喜等农民形象为例,具体点明了农民形象的四种类型,深刻地分析了鲁迅为什么把改造国民性与塑造农民形象联系起来,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他的农民形象塑造中,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的深切关注,以及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类型;国民性;意义。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u Xun writing the farmer image, take "Hometown", "Medicine", "Blessing", "the Ah Q Main story", "Divorce", "Village stage performances" and so on in the novel Run Tu, Hua Laoshuan, Xiang Lin Sao, Ah Q, Ai Gu, Liu Yi fathers-in-law, Shuang Xi farmer images and so on as the example, had pointed out specifically the farmer image four kind of types, why did analyze Lu Xun with to mold profoundly the transformation nationality the farmer image to relate, summarized Lu Xun to portray the farmer image vividly art expression means, as well as Lu Xun portrayed the farmer image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In his farmer image mold, expressed has liv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sincere attention to the farmer, as well as to made this kind of aspect the profound social root ponder.Key words:Lu Xun novel; Farmer image; Type; Nationality; Significance.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把农民当作主人公写进小说的第一人,开创了文学的新时代。
他的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划出了文学的新生代,在传统思想突破上更开创了历史先河。
他是文学艺术的巨匠,更是思想界的巨人。
鲁迅作品总是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折射出灿烂的思想光辉。
鲁迅说过“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①。
因此他的创作“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②。
他同情农民的遭遇、关心农民的命运,既“哀其不③。
鲁迅认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农民的问题,幸”又“怒其不争”鲁迅用农民的悲苦展示时代的苦难,因此他塑造了一批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民形象。
一、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的类型在鲁迅的笔下,写出了四种农民形象类型,鲁迅通过描述这一系列典型的农民形象,高度地概括了整个时代的农民形象类型,通过这些类型化的农民形象,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进而不断剖析民族的灵魂,以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
(一)迷信、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闰土和华老栓《故乡》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人物的形象。
这一普通农民的形象,在过去的农村里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阶级界限和尊卑观念,已经深深地生根在他的身上,形成他的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
在《故乡》中,闰土以一个活泼机灵、能干的勇敢少年形象出场,他的聪明伶俐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经过二十年的生活重压,他变得像“石像”一般,完全失去了童年小英雄的风采,而变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封建吃人的礼教、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他的灵魂,使他变得愚昧麻木[1]。
闰土身上的这种巨大变化,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破产农民的真实写照。
尽管闰土质朴勤劳,但他把生活的窘迫和灾难归罪于自己的命运不济,迷信愚昧的闰土,捧着香炉和烛台,安分守己,毫无反抗的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
和闰土这一形象较为相似的另一人物形象是鲁迅《药》中的主人公华老栓,他为了给儿子小栓治“肺痨”,在一条十字街买来了蘸着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用光了所有的积蓄,然而他和闰土一样,居然迷信人血可以医治肺痨,这是何等的愚昧!这给刽子手有机可乘骗取钱财,更可悲的是“人血馒头”上蘸满的是革命者的鲜血……这真是“华夏”的悲剧,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并没能唤起民众的觉醒,像华老栓这样的农民反而用革命者的鲜血为儿子治病,这是何等的愚昧、麻木和不知觉醒。
鲁迅借“闰土”“华老栓”这类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来反映出愚昧、麻木且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效的注意。
(二)想改变命运但又无法改变的阿Q和爱姑鲁迅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批评国人的精神弱点并加以改造[2]。
这是鲁迅先生揭示农民精神世界及其想改变命运但又无法改变的经典之作。
鲁④。
迅借《阿Q正传》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是一个生活在江南小镇上的农村流浪汉,没有土地和家庭,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不敢正视现实,常常以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自我陶醉或妄自尊大等形式,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阿Q时时想着改变命运,因此他进过城,做过偷儿,在白举人家当过仆人等等,都是为了能够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穷苦命运。
特别是当革命浪潮卷到身边时,他大步跨过长街,高声嚷道:“造反了!造反了!”但是阿Q这个压在生活底层的农民,象一棵压在大石下的弱草。
在看到那些作威作福欺压他的人们大祸临头的时候,本能的燃起了复仇的意识,决心要惩治这些在他头上作恶的人们,这些想法都真实地表现了一个被压迫的农民,在革命风浪中对旧社会愤怒的心理状态,更表现了他自发的革命倾向和翻身的要求。
在辛亥革命这一特定的时期,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的农民,怎么可能对革命有深刻的、真正的认识,因此他是无法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从阿Q的形象塑造中,我们不难读出鲁迅追求革命,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想从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入手,探索中国出路的思想。
《离婚》中的爱姑同样是一个想改变命运但又无法改变的典型。
她是泼辣大胆的农村妇女,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然而同样也无法摆脱悲剧命运。
她想改变离婚的命运,但在慰老爷家里,七大人装腔作势,玩“屁塞”,吸鼻烟都使作为乡下人的爱姑感到高深莫测,她一向无所畏惧,可也“不由得越来越局促不安起来了,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
”表面上,她一再虚张声势,大声要求七大人给自己做主,可是,七大人让仆人给⑤”就使她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
由于爱姑受封建意识自己装鼻烟的一声“来……兮!形态的禁锢,不能认清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的残忍本质,为其“读书识理”的虚伪外衣所蒙蔽,她性格的泼辣大胆和强烈的反抗意识并不能使她摆脱奴隶人格和悲剧命运[3]。
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失败也是惨重的。
(三)求安于现状而不可得的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在旧社会的她一心想恪守传统的规矩,安分守已的过日子。
但她始终不能稳住自己既得的“幸福”,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想做奴隶而不得”,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她两次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工,但已经成为寡妇的她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境遇每况愈下,最终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使得她连做奴隶都不可得,成了乞丐。
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
她就是求安于现状而不可得的农民典型。
(四)善良淳朴正直无私的六一公公、双喜鲁迅写了众多的农民悲剧,然而他又是个历史的乐观主义者,他怀着希望,面向未来,坚信黑暗不会永在,黎明很快会到来。
在小说《社戏》中他就描绘出了中国农民质朴可爱、正直无私,有着美好心灵的形象。
从六一公公、双喜等农家子弟的身上,鲁迅汲取了革命的力量,充满了改良社会的信心。
他对美好未来有无限的向往,充满了信心,因为他从劳动人民身上领略到了许多可贵的品质,他坚信农家子弟的美好心灵就是改良社会坚实的基础[4]。
小说《社戏》中鲁迅把江南农村的美景描绘得令人陶醉,农家生活更让人向往。
作者还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
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六一公公憨厚质朴、热情好客。
二、鲁迅塑造农民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创作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国民,甚至影响了世界。
他小说中的人物有深刻的意义,在塑造人物方面也有他独到之处。
鲁迅非常重视对人物心灵的揭示,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采“取杂取种合成一个”的典型方法及写意、白描,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个性语言运用等艺术表现手法,为读者呈现出生动鲜明,形象活泼的人物形象。
其人物塑造的方法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杂取众人,合成典型鲁迅笔下的农民,个个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但我们总能从这些农民身上看到社会上一类人的影子。
这归功于鲁迅先生仔细观察社会众生,发现其共性,又抓住其特征。
例如,《阿Q 正传》所写的精神胜利法,那种麻木、愚昧的奴隶性格,生活中是普遍的存在,鲁迅却作了极为深入的挖掘,揭出自大背后的自卑,其实也是对一种普泛性的社会心理的深度剖析,所以,虽然阿Q只有一个,但在其他的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阿Q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