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系_______级______班 任课教师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Life of Pi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初次听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在2012年,这部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出现在了公映名单上。
由于这部影片的片名奇葩,一听就知道不是好莱坞的大制作,海报上也显得相当朴素,不像科幻大片那样吸引眼球,给人的感觉这是一部无聊的文艺片。
但是当电影上映后,反响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口碑与票房证明了这就对是一部值得观赏的佳片。
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满怀着耐心,走进了电影院。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我走出影院的时候,我的思绪已陷在那一片海洋里,无法自拔。
整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印度男孩遭遇海难,并在大海中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同生存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蒙特娄,也结束于蒙特娄。
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的传奇故事。
派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
因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少年派对信仰与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
在派17岁那一年,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须离开他的初恋情人。
在前往加拿大的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
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
派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搭着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而且有一名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同伴——理查德·帕克,一只孟加拉老虎。
神奇的冒险旅程就这样意外开始了。
导演李安花了大量的镜头去讲述了派和帕克是如何在大海中生存的,并在其中运用了大量的特效,让影片更具有观赏性。
但是华丽的特效并不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其中的内涵及隐喻才是让人折服之处。
当货船遇难后,侥幸生存下来的只有派,斑马,鬣狗,坐在香蕉上漂来的猩猩和孟加拉虎帕克。
镜头描述的是:鬣狗首先活吃了斑马,后来不久又咬死了猩猩,帕克又在突然的情况下咬死了鬣狗。
经历了危险和困难之后,派在小船上最终和老虎相处了下来。
但是当派成功到达陆地获救以后,派的故事却不能让人信服。
因为调查员明确地指出,香蕉是不能浮于水面的。
于是派说出了第二个故事:救生艇上有佛教徒水手、肉食的厨师、派和他的母
____________系_______级______班 任课教师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亲。
厨师杀了水手并将他的尸体用作鱼饵。
派的母亲给了厨师一巴掌,然后被厨师杀掉。
愤怒的派杀死了厨师,并对他做了他对水手做的事。
最后派独自一人漂过大海,到了墨西哥。
这故事相对于前一个故事更加合理,但也更加残忍。
大多人可能认为,第一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故事,第二个故事是编造的谎言,就如派说的那样。
但是大多数观众都没有注意到,影片除了这两个故事以外,还讲述了第三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派吃了自己的母亲。
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
少年派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亲与莲花。
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
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派看。
一次是电影中段,派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最后叠加到了沉船。
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派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电影中出现的莲花。
在派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
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
派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
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第一个故事是派的幻想。
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
莲花是派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
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
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
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
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
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
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
派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这是食母的暗喻。
有一种说法认为,根茎和狐狸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电影里找不到可参照的点。
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复多次,或者找另外一个
____________系_______级______班 任课教师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致,有待商榷。
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
” 观众之所以基本没有看穿第三个故事是因为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隐喻。
导演对于第三个故事非常吝啬,仅仅只用了几个镜头去描述,并且极其难懂。
如漂浮的香蕉,人形的小岛,小岛上酸性液体,含在花苞中的牙齿。
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推敲却又不合逻辑。
为什么小岛是人形? 为什么花苞里会有牙齿?为什么小岛上会有酸性液体?既然是李安就不会浪费胶片去描写无用的东西。
这也是李安的高明之处。
他把种种的隐喻予含于第一个故事中,让观众去慢慢琢磨,品味。
至于第三个故事到底是什么,就要看各位观众怎么理解了。
影片最后派问了作家一个问题:两个故事都不能解释船为什么沉没,没人能证明那个故事是真的,你愿意相信哪一个? 也就是说派所讲述的故事也许并不是真的。
故事的真相没人知道,或许连主人公派自己也不知道。
导演李安运用的手法极其巧妙,他并没有明确的指出那个故事是真,那个故事是假,而是把这个选择留给了观众。
马伯庸在影评的最后说道:“李安把第一个故事描绘得极为精美,对第二个故事却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对第三个故事甚至只肯用隐喻来承载。
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大家。
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派本人相信的是第二个。
至于观众愿意剥开几层糖纸,则取决于他们自己。
当李安在采访时被问起关于第二个故事,他的回答避重就轻,说故事拍完就交给观众了,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他放弃了最权威的导演阐释权,让观众保持争论。
莫衷一是是电影保持长久魅力的不二法门。
所以我们不必奢望从他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相信自己的本心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