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历史
社会工作的系统理论是一般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
1971年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理论,认为生命有机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系统都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
这个源自生物学的理论被用来分析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也看作是一个系统。
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它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和社会,而不是将人和社会分割开来。
在系统论看来,系统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维持稳定和平衡,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联系,而是存在着多元互动或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
系统及子系统与外界的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系统具有主动调适和适应的能力,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和顺应。
社会工作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始于美国人赫恩早期提出的全人或全貌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高德斯坦提出统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
平卡斯和米纳罕以系统的观点介绍整合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和方法,被看作是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正式运用。
系统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的提出恰逢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出现合并趋势之时,同时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更加专精化。
在这种情形下,系统理论为社会工作实务与理
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和服务框架。
二、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结构
结构是指个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在环境,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
微观环境是指个人日常生活于其中,可以直接与其互动,并对个人的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和物质环境。
中观环境是指居于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之间的,一般包括志愿组织、正式组织、社会福利机构、医院、工作场所、工会等组织。
宏观环境是指一个人生长于其中的整个文化系统,诸如语言、住宅、科技、习俗、法律、规章制度等。
平卡斯和米纳罕则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分成三类,即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如家庭)、正式系统(如社区)、社会系统(如学校等)。
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人都生活在系统之中,但是一个人能否与所生活的系统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则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一个人如果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之间没能建立良好的联系,就不能有效地利用生活环境中存在的资源。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重要的是,系统取向的社会工作不是单独地面对某个个别因素对个人的影响,而是将人与环境纳入系统的整体。
这样社会工作的干预就是对整体系统的干
预,如从家庭层面入手来解决个人所面对的问题。
(二)过程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输入(资源、观念、方法技能等)、流程(资源、观念、方法技能在系统内部的整合运用的过程)、产出(是指系统对外在环境的影响)、反馈(在与外在环境互动中获取更多资源和信息)、生存(当系统获得所需资源足以支持其继续运作时,系统就继续生存)或终止(当系统无法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时,系统就将终止)。
(三)行动
平卡斯和米纳罕将行动系统分为中介系统(社会工作者和机构)、服务对象系统(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等需要帮助的单位)、目标系统(社会工作者试图改变的服务对象)、行动系统(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为实现目标所共同作出的努力)。
(四)机能
系统运作需要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一是要从系统外部获得生存所需的生存资源,并保持系统内部运行稳定、平衡和完整;二是在系统内子系统之间要具有一定的互动和互惠性;三是系统内部的子系统需要不断地调适,以保证其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否则就可能导致系统的终止。
在系统理论看来,服务对象的问题来自其所在的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
个人所面对的问题来自环境支持的薄弱、社会分配不均,乃至社会环境与社会制度的限制。
而且问题本身以及各层次的系统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服务对象的问题和提供的服务放在动态的系统之中进行考察。
三、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原则与过程
(一)实务原则
1.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既有生理、心理根源,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社会分配制度不公、压迫性社会环境的限制等,都是造成服务对象问题的根源,而服务对象自身的生理、心理问题也是造成其出现问题的因素。
在系统理论看来,服务对象的问题最终是由其身心问题与环境问题共同造成的,因此助人过程必须将服务对象放到其所在的系统之中,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2.评估问题的焦点包括从生理、心理到微观、中观、宏观社会结构的各个系统,而重点则在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节。
个体与环境系统互动不良往往是个人出现问题的重要节点。
3.个人的问题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再评估。
4.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必须是针对整个系统而非局部,
从时间角度来说,服务涉及发现问题、接案、诊断、计划、执行和评估、结案的全过程,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则涉及所有与服务对象的问题相关的系统。
(二)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应用
1.专业关系的界定。
在系统理论模式下,专业关系不仅涉及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还涉及社会工作者及其身后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专业以及服务对象和影响服务对象的所有相关系统。
2.服务目标。
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是帮助服务对象的系统实现稳定与平衡,服务对象能够有序地从系统外部获取系统存续所需的资源,同时也能向系统外部开放。
服务对象不仅能够调适自身系统,同时也能调适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形成良好互动。
3.专业人员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不同层面的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在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媒介者、治疗者、教育者、调解者;在中观层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倡导者、行动者、协调者、监督者;在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倡导者、计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