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1地球与地图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甲、乙两地的夜晚北极星的仰角同为60°,甲、乙两地经度如下图所示。
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方B.西方C.西北方向D.东南方向2.甲、乙两地的距离大约是()A.20 000千米B.15 000千米C.10 000千米D.5 000千米【答案】 1.A 2.D【解析】第1题,北半球某地的地理纬度等于该地北极星的仰角,由于两地的仰角相同,所以两地纬度相同,故必定是东西方向。
东西方向是以劣弧方向为准,所以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
第2题,任意纬线上相差一个经度的距离为111千米×cosθ(θ为纬度),然后乘以两地的劣弧经度差。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zhí)点。
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
读图,回答3~4题。
3.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A.①B.②C.③D.④4.关于①、②、③、④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A.①位于西半球B.②位于低纬度C.③位于大西洋D.④位于南温带【答案】 3.D 4.C【解析】第3题,乙和甲地互为对跖点,故乙地的坐标是(30°N,135°W),对应于图中④地。
第4题,由图可知,①地位于110°E,在东半球;②地位于40°S,在中纬度;③地的坐标为(0°,45°W),位于大西洋;④地位于30°N,位于北温带。
读图,回答5~6题。
5.四幅经纬网图,比例尺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6.下列对四岛的描述,正确的是()A.③岛位于②岛的西南方B.①岛的实际面积最大C.③岛西北向邻国的甘蔗产量较大D.④岛气候全年温存多雨【答案】 5.A 6.C【解析】第5题,取图上1°的经度和纬度,比较它们的图上距离,图上距离大的比例尺大,图上距离小的比例尺小。
通过比较发觉,①图的图上距离最大,故①图的比例尺最大。
第6题,依据②③岛的经纬度推断,③岛位于②岛的东南方;图中③岛跨的经纬度最多,实际面积最大;③岛处于热带,其西北向邻国为古巴,盛产甘蔗;从④岛的经纬度推断其气候类型不行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下图中箭头表示地表径流的方向。
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S、T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S点位于山谷中B.T处可能有河流发育C.S点的海拔比T点高D.在S点肯定能看到T点8.下图中箭头指示海拔增大的方向,则经PQ的地形剖面图和经过S点的等高线的绘制,都正确的是()【答案】7.B8.A【解析】第7题,从图中径流流向可知T点位于谷地,可能发育成河流;S 点位于山脊上;S点的海拔和T点的海拔无法确定;S点和T点能否通视也无法确定。
第8题,S点地势较高,经过S点的等高线应凸向海拔低处。
(2021·南昌质检)下图是黄土高原局部黄土分布等值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米)。
读图,完成9~10题。
9.甲地黄土层的最大厚度可能达到()A.29米B.31米C.39米D.41米10.图示区域内,进行新农村建设最合理的区位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9.C10.D【解析】第9题,甲地黄土表面高度820~840米,底面高度800~820米,最大厚度不超过40米,40米以下的最大值为39米,选项C正确。
第10题,排解沟谷、陡坡因素,丁地等高线最为稀疏,地形平坦开阔,为合适的地点。
下图为某山地的局部等高线图(单位:米),等高距为20米,AB为空中索道。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有一瀑布,瀑布和选择观赏的位置分别是()A.甲和乙B.丙和丁C.丙和甲D.乙和丁12.图中瀑布的落差可能为()A.10米B.40米C.60米D.80米【答案】11.D12.B【解析】第11题,由“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知,图中东侧地势较高,西侧地势较低。
悬崖乙处有河流经过,可形成瀑布。
悬崖甲处没有河流经过,不行能形成瀑布。
瀑布适宜肯定距离仰视,所以丁地是适宜观赏位置。
第12题,由上题可知,乙处有瀑布。
依据悬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该瀑布处有两条等高线重合,高差为20~60米。
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
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
读图,完成13~14题。
13.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A.80 m B.110 mC.170 m D.220 m14.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A.道路①为直线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C.道路③最长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答案】13.B14.D【解析】第13题,甲、乙两地有三条道路相连,故三条道路的起止点应当是甲地、乙地。
读图可知三条道路的起止点海拔分别约为260米和150米,两地相对高差约为110米。
第14题,可直接读图看出三条道路的长度和坡度变化特点,四个选项逐个分析如下:内容分析A项道路①最长,不行能是直线B项道路②沿线最高海拔为350米,而道路③沿线海拔有超过350米的路段。
故道路②未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C项从纵向剖面图中可看出道路③最短D项道路①与②在距甲地6 000~7 000米的路段剖面线局部区消灭平行,部分路段可能重合二、综合题(共44分)15.(2021·南昌模拟)读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
(20分)(1)甲在乙的________方向,丙在丁的________方向。
(2)丙地位于________(东、西)半球,________(高、低、中)纬度,________(热量带)。
(3)沿图中的弧线,由甲到乙飞行是不是最短航线?为什么?(4)丙点对跖点的坐标是________,并推断该点到南极点的距离约为________千米。
【答案】(1)东南东北(2)东中北温带(3)是。
甲、乙都位于晨昏圈上,晨昏圈是地球上的大圆,图中甲、乙之间的弧线是过这两点的大圆中的劣弧段,距离最短。
(4)(45°S,30°W) 5 000【解析】依据题意设置的问题,可知本题考查了经纬网图中方向、距离、最短航线等学问点。
(1)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可推断。
(2)20°W向东到160°E的范围属于东半球,丙在该范围内;纬度30°~60°属于中纬度,丙为45°N;丙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属于北温带。
(3)在地球上,沿过地心的大圆的劣弧段飞行,距离最短;图中甲、乙之间的弧线为晨昏圈的一部分,晨昏圈为过地心的大圆。
(4)对跖的两点(赤道上的点除外),其经度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纬度值相等、南北纬相反。
丙点的对跖点与南极点相距45°,故其距离约为5 000 km。
16.(2021·东北联考)某校地理争辩性学习小组,利用今年暑假对我国西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综合考察。
下图是他们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1)图中C处有一石碑“×河源”。
请在图中画动身源于该处的小河。
小组同学发觉,图示区域内该河的上游和下游段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水流缓慢,你是否能解释其中缘由?(2)该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山上玩起了“躲猫猫”玩耍,其中一位同学站在C处、另一位同学站在E处,假如不考虑树木等物体的影响,请问站在D处的同学能否看到上述两位同学?为什么?(3)该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出DE、GH一线的剖面图,消灭了图右侧①②两种状况,你认为正确反映GH剖面的是____________,请在①②两图中标出GH和DE的交点I。
(4)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地测量当地的温度,你认为两地之间的温差为多少?为什么?【答案】(1)图略。
该小河上游、下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流经的地区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故水流相对缓慢。
(2)看不到C处的同学,由于C、D之间有山脊阻挡了视线;能看到E处的同学,由于D、E之间是低谷,不会阻挡视线。
(3)②图略(分别在最低、最高处)。
(4)3 ℃依据等高线可知,两地高度相差500米,而在近地面,高度每增加1 000米,气温下降6 ℃。
2021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文科综合留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历史部分24.古代儒学者批判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期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白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抱负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冲突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进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富强()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转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预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斗负担C.封锁抗日依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高校、清华高校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很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方案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训练改革的需要D.国家进展战略的需要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