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不平衡性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同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不同。不同方面,同一时期的发展速度不同。
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整体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人的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个别差异性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顺序性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选择题关键词(由...到.....)
阶段性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特征(不能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成人化了)
遗传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赛尔的成熟机制)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觉得人的发展(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
环境
概念
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作用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内发论
观点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
孟子性善论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人
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高尔顿
格赛斯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外铄论
(环境决定论)
观点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
人的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
概念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特殊性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有能动性(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积极主观的能动性)
包括
生理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代表人物
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出个类型的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观点
人的身心发展来源于遗传ຫໍສະໝຸດ 境以学校,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实践主体论
观点
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概念
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的特征
作用
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错误观点:环境决定论)
学校教育及作用
为什么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比较好
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