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讲解文。
知道每段的基本结构(叙事——写景——抒情或议论),按照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技巧。
说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绪变化乐——悲——喜)。
分别说明本文景色特点与情绪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即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
总结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的不同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欣赏本文浓郁诗味及似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二、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景与情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
2、背诵全文。
三、教学课时:3课时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记住赋体的发展和特点。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记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3、反复诵读课文。
学法指导:1、诵读状态。
(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
(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
(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
(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
(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2、诵读技巧。
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
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注意语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情感把握。
学习内容:(一)预习内容1、苏轼(1037—1101):字,号,人。
唐宋八大家(哪几位?)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
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要想了解苏轼的生平,可以参考:林语堂: <<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2、《前赤壁赋》的写作: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苏轼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
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年(1080 )春到黄州的。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 )。
这年的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
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3、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苏轼移任湖州(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
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
最后终能幸免一死。
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
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
《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
”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4、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5、作业:(1)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2),。
此事古难全。
,。
(苏轼《水调歌头》)(3),山色空濛雨亦奇。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遥想公谨当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默写《短歌行》(二)检测(小组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壬戌()(10) 酾酒()(2)桂棹()(11) 横槊()(3)余音袅袅()(12) 渔樵()(4)幽壑()(13) 扁舟()(5)嫠妇()(14) 匏樽()(6)愀然()(15) 蜉蝣()(7)山川相缪()(16) 无尽藏()(8) 舳舻千里()(17) 狼籍()(9) 旌旗()(18) 枕藉()(19)窈窕()(20)江渚()(21)麋鹿()(22)扣舷而歌()2、整理文中的通假字:①举酒属客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③山川相缪④举匏樽以相属3、试从本文中总结成语。
比一比,哪组总结的更全?(班级交流)(三)交流展示:小组大声诵读文章,看哪一组能做到声情并茂。
(四)精讲总结:(五)学习反思:。
《赤壁赋》导学案第二课时目标:1、能说出文中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准确判断句式特点。
2、能够解决1、2自然段中相关问题。
重点难点:同上1、2。
学习指导:1、利用相关联想,温故而知新。
2、利用词语的语法功能和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判定其意义和用法。
3、观察句子特点总结规律。
预习的内容:《诗经•陈风•月出》及赏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翻译]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赏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我们把这里所说的“人”理解为审美的人,把这里所说的“月”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的月,那么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谁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是谁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就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和结晶的文学作品来说,应是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自己的情调。
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等等,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
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
是的,《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
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
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
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
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
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
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