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制作人:审核:高一语文组编号20161025第一课时一【预习目标】1、依据注释,掌握作家、作品及赋的有关知识。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二、背景资料(一)作家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二)背景知识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

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时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预习了解赋体,掌握特点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预习任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渔樵.()旌.旗()酾.酒()舳舻..千里()横槊.()扁.舟()匏.尊()无尽藏.()蜉蝣..()狼籍.()枕藉.()窈窕..()麋.鹿)4、熟读文本,圈点勾画,将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

【学贵有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我能熟读第一、二段,整理文言知识并会翻译。

2、我能体会第一、二段呈现出的诗情画意。

【预习检测】(见预习案)【自学研讨】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二、整理文言知识(1)我来找出通假字:①②(2)我来回答词类活用: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我来回答一词多义:扣舷而歌之( )①歌歌曰( )倚歌而和之( )七月既望( )②望望美人兮天一方( )纵一苇之所如( )③如如泣如诉(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④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4)我来找出古今异义词:古义:古义:①()②()今义:今义:古义:古义:③()④()今义:今义:(5)我来找出特殊文言句式:例如: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②( )③( )④( )【重点研讨】一、翻译第一段,然后分析二、1、用原句来回答下列问题①诗人看到的景色有:()②诗人的活动有:()③诗人的感觉如何:()2、本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将这幅图描绘出来吗?3、在本段中,诗人的心情如何?二、朗读第二段1、翻译第二段2、分析本段如何是写箫声的?感情是怎么变化的?【展示点拨】(小组代表先展示本组答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自信闯关】试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知识回顾】翻译下列句子,检查背诵第一、二段。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

②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朗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这首诗中的章节。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能使深渊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自学研讨】一、翻译三、四、五段二、整理文言知识(1)通假字①山川相缪.( )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③杯盘狼籍.( )(2)词类活用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顺流而东.也( )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④泣.孤舟之嫠妇( )⑤正.襟危坐( )⑥下.江陵(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⑧渺.沧海之一粟( )⑨歌.窈窕之章( )⑩哀.吾生之须臾( )⑾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一词多义月出于东山之上()凌万顷之茫然()哀吾生之须臾()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苟非吾之所有()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吾与子之所共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相与枕藉乎舟中()羽化而登仙)而扣舷而歌()倚歌而和之()正襟危坐而问之()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耳得之而为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文言句式①判断句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②疑问句何为其然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今安在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又何羡乎()③倒装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④被动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合作探究】1、分析第3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2)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大得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3)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2、分析第4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3分析第5段:(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赤壁赋》课后拓展案【苏轼名言拓展】①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③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④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⑤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写作拓展】素材一:苏轼不同意“客”的“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得喜悦。

他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挂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写作应用话题】1、胸怀2、态度决定成败3、珍惜拥有4、人要坦荡、达观5、变与不变6、乐与悲素材二: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苏轼却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无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也不遗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就是大自然赐给我的无穷宝藏,这就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

【写作应用话题】1、生命的真谛2、得与失3、人生的取向4、守住心灵的那一轮月亮5、过诗意的人生素材三: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闷孤独。

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从文学上完成人生的追求。

【写作应用话题】1、挫折,改变人生2、转向3、面对逆境4、穷则独善其身5、永不言败6、人要适应现实写作应用示例:缩小痛苦,战胜挫折苏轼看见了风。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

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心灵的胜利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

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

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

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

那些世俗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

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

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挫折,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可他却是一只天生的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歌声就越婉转,堪称天籁之音……犹如迎着寒风的一株寒梅,越是凛冽刺骨,他越是怒放芬芳,冷艳无比。

苦难成就辉煌人生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从高高的象牙塔上重重地坠了下来。

不公的排挤与打击,若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已无法承受,可东坡先生却并未被这风刀霜剑所击倒,而是用一种更为豁达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切,纵然沿途道路崎岖,却依然不忘欣赏。

在贬地扶风,他为我们留下了喜情荡漾的《喜雨亭记》。

在贬地黄州,他更是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然姿态,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前赤壁赋》。

这才是享受生命啊!面对无情的打击,他扛起了重压,潇洒地自我调侃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直到晚年遇赦,回首这些年的颠沛生活,东坡继续自嘲:“九死南?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内心光明到如此,任外界花开花落,眼中都会自有一份美丽。

赤壁赋答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壬戌.(xū)桂棹.(zhào)余音袅.袅(niǎo)幽壑.(hè)嫠.妇(lí)愀.然(qiǎo)山川相缪.(liáo)渔樵.(qiáo)旌.旗(jīng)酾.酒(shī)舳舻..千里(zhú lú)横槊.(shuò)扁.舟(piān)匏.尊(páo)无尽藏.(zàng)蜉蝣..(fú yóu)狼籍.(jí)枕藉.(jiè)窈窕..(yǎo tiǎo)麋.鹿(mí)2一词多义扣舷而歌之(动词,唱)①歌歌曰(名词,歌唱)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②望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③如如泣如诉(副词,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