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1、关于作者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

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是岁..(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环视)而乐.(意动用法,以……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过了一会儿)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可是)安所得...(从哪里得到)酒乎”归而谋诸妇。

(2)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连词,表目的,为了)待子不时..(不确定的时间,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我从雪堂出发(2)翻译: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3)翻译:回家后我和妻子商量▲诵读后思考: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2)因何而乐——因景美。

因何而更乐——①有客②有肴(举网得鱼)③有酒(藏酒待不时之需)【2】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1)江流有声,断岸..(绝壁,陡峭的崖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2)而.(表转折,可是)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于是)摄衣.....(提起衣襟)而上,履巉岩(登上险峻的山崖),披蒙茸,踞虎豹...(坐在像虎豹一样的石头上),登虬龙,攀栖鹘之危.(高)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3)划然长啸,草木震动,(4)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忧伤的样子)而.(表修饰)悲,肃然而恐,凛乎..(恐惧于)其.(那里,苏轼登高的地方)不可留也。

反.(同“返”)而.(表顺承)登舟,放乎.(相当于“于”,到)中流..(江中心),听.(听凭)其所止.(停留)而休.(休息)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⑴(句式:状语后置句)译: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玩。

(2)(句式:定语后置句)译:才相隔多少日子(3)(句式:省略句)译:两位客人都不能跟上(我)了(4)(句式:被动句)译:草木被震动▲诵读后思考: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

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冬夜美景)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明确: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4、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的感叹明确: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前赤壁(秋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特点:宁静清幽)后赤壁(冬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特点:险峻、冷清、深幽)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国事堪忧)C个人心境:作者平生第一次大起大落【3】时.(当时)夜将半,四顾寂寥..(冷静空虚)。

适.(刚好,恰好)有孤鹤,横江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来。

翅如车轮,玄.(黑色)裳.(古代的裙子)缟.(白绢)衣,戛然..(形容声音响亮悠长)长鸣,掠予舟而西.(名词作动词,向西行)也。

须臾..(形容轻快地起舞),..(片刻,一会儿)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⑴:“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以前)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2)道士顾.(只是)笑,予亦惊寤..(惊醒)。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⑴(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向我拱手作揖说⑵翻译: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诵读后思考:第3段主要写什么明确: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道士化鹤。

三、合作探究1、.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并填空:(每空1分,共5分)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2、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

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

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此处简介作者生平,在理解了作者悲情的基础上散读第三节。

总结作者“景中有情”的写作手法。

3、比较前后赤壁赋,我们会发现《前赤壁赋》中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情感变化是以乐始以乐终,那么《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绪在悲恐之后的发展是怎样的明确:(首先明确“我知之矣”中的“之”指的是鹤乃道士所化。

道士笑而不答意味着什么)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

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

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

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

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

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

(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4、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明确: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

“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5、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提示:1、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明确:《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

(乐—悲—乐)《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

(乐—悲—空)四、检测反馈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 )A.巉.(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B.冯.(féng)夷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C.缟.(gǎo)衣临皋.(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参考答案:B (冯——píng, 戛——jiá)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顾.(看)而乐之C.履.(踏,攀)巉岩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参考答案:D (应解为“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顾而乐之,行歌..(多少)..(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参考答案: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C )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燕巢于飞幕之.上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参考答案: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C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跹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参考答案: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