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语言学史

古代语言学史


五、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语文学家对于语言 古希腊,罗马哲学家, 的看法和语法分析。 的看法和语法分析。
5.1古代希腊哲学家关于“词”与“物”的讨论很多 都是先验的和抽象的,所以许多结论也是错误的。 许多都是从思想方面解释的,并没有从语言现象去 分析。 5.2希腊古代语文学家亚里士塔尔库斯和盛诺多图斯。 到了古代语文学家才从思想领域转移到语言方面。 里士塔尔库斯和盛诺多图斯着手分析语言,在语言 科学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2.3 阿拉伯语文研究的特点及影响 1)阿拉伯语文学家在研究语文的时候,很精确的分 出了闪族语言的三个辅音组成的词根,并注意到了 元音变化和个别辅音所起的作用。 2)在语音方面,阿拉伯人区分了语音的类型,如清 音和浊音、紧张音和非紧张音等。 3)阿拉伯语文在书写上用一种很特别的阿拉伯字母。 4)阿拉伯语文研究的巨大成就不是在语音和文字、 语法方面,而是在词汇、修辞和词典编纂方面。词 汇丰富多彩,编成了不同类型的词典,在存在一些 缺点如没有注意到哪些是文学语言词,哪些是方言 词或古词语等。
墨子:重实际,所以攻击当时“誉义之名而不察其 实”。 公孙龙:“名”与“实”本来是相应的,要“正其 实”,必须“正其名”。名正则彼此相应而不乱。 一切“名”都是由人定出来的。 荀子:“名”可以按实物的同异而分为“大共名” 和“大别名”,而且知道“名”是有社会性质的。 事物与名称之间本来没有自然的和必关系,用什么 名称来指什么事物完全决定于的自由选择。这是语 言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巴 施 拉 学 派 格 达 苦 法 学 派 派 期 学 末 期 时 巴 典 古
巴施拉学派的领导者是西巴维希,他根据亚里斯多 德的逻辑学和印度的语法体系写出了第一步有系统 的阿拉伯语语法《书》,该书一开始就谈词类,然 后陈述主格、属格、宾格、呼格的形式,助词、代 词、数词的用法及名词的构词法,最后还提出了句 法,和阿拉伯语的语音现象和词源现象。 哈里尔是巴施拉学派的一个代表,他编出了第一部 阿拉伯语词典,并建立了阿拉伯诗律的体系。
5.3 希腊古代语法学家特拉克斯《希腊语语法》 希腊语的第一本语法书,其中包含六个纲目:一、 音乐论,二、叙述,三、词的重叠,四、语源研 究,五、动词变化表,六、文学批评。这本书对 后世有很大影响。 5.4 古罗马的希腊语文教师克拉特斯 5.5 古罗马语法学家瓦罗和多纳图斯 瓦罗著《拉丁语研究》,多纳图斯著《语法术》。
三、欧洲中世纪关于语言的研究
3.1耶稣会士关于语言翻译和文献搜集的工作 最先把基督教圣经翻译成地方方言的是神父斐拉士。 搜集古代文献的工作中最有名的是《艾达》。 3.2 关于原始世界和天堂语言的拟测 哥洛庇乌士主义者和刚伯主义者
5.6 古希腊、罗马语文研究中的缺点。 古希腊、罗马人对于语言的看法和语法的学说对于 后世的影响很大。可是因为他们那时研究的只限于 他们自己的语言,认为其他的语言都是“野蛮人” 的语言,因此对于语言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没有交流 和比较的机会,所以金展得特别慢,错误也特别多。
二、中古时期
一、我国魏晋时期音韵学的兴起及以后的发展
我国的韵书始终不是以某一地的实际语音为根据 而编成的,这些韵书对于“赏知音”虽然很有价值, 但是在实用方面却会有很大妨碍。 1.3 等韵学和韵摄图 我国音韵学有古韵学、今韵学和等韵学之分。 等韵学是指以审音为主,以靠人声自然之声的。等 韵学始于宋朝。 等韵书现存的有《韵镜》、《七音略》和《切韵指 掌图》等。
2) 语音、字母的研究和分类 按发音时声门的开闭分成无声音和有声音;按口腔 开合的程度分成元音、半元音、紧缩音和闭塞音; 按发音部位分成喉音、腭音、头音、齿音和唇音。 这对于我国韵学和西欧语音学的建立起很大作用。 3) 历史比较法的萌芽 历史比较法早在伯尼尼的《梵语语法》中就已有萌 芽。
三、古代中国人对于语言文字的看法和解释
《广韵》和《集韵》 《广韵》是宋朝景德祥符间由陈彭年、邱雍等重 修的,正名是《大宋重修广韵》,它是承袭隋朝 陆法言等的《切韵》和唐朝诸家的韵书而作的。 现在因为《切韵》、《唐韵》等都已残缺不全, 所以《广韵》在音韵学史上显得特别重要。为了 解决“广文路”和“赏知音”之间的矛盾,《广韵》 采取了一些措施,即注明哪些韵是“独用”的,哪 些是“同用”的。指的是各韵之间是否可以同用, 不能的叫做“独用”,可以的叫做“同用”。
古代语言学史
一、上古时期 二、中古时期
一、初民神话和宗教故事中关于语言的问题
1.1 代表作品: 圣经《旧约》中的巴别塔Babel。 古埃及的希罗多图斯《史记》中的故事。 1.2 结论: 语言虽然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但是由于认识简 陋,所以对于语言怎样来的只能猜想,毫无认识。
二、古印度对语言的看法和语法分析
苦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一位外号基赛的学者,他 留了许多阿拉伯语文学的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是《阿拉伯语语法简明指南》。 巴施拉学派和苦法学派的比较
巴施拉学派
巴施拉学派治学的态 度比较严谨,偏重于 古典阿拉伯语语法的 研究。
苦法学派
不仅研究古典阿拉伯 语,而且研究了很多 活的、游牧部落的语 言。
巴格达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古太巴,代表作是《口语 句法指南》,他不仅研究语文,还研究诗歌和文学。 古典时期的末期,其特点是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语 法和词典的编纂上,代表作品有《阿拉伯·波斯语词 典》,《阿拉伯语词典》,《漫浪》,《阿拉伯语 词典》等。还有一些有关语法和修辞的著作,如 《标准修辞学课本》,《简明语法》。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2)《尔雅》 共十九章,前三者释诂,释言,释训约占三分之一。 第四章到第九章释畜约占三分之二。《尔雅》是我 国训诂学方面的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其优点是调理 分明,分部严密,不相杂厕。缺点是解释的出处及 用法没有说明。 3)《方言》 扬雄 《方言》和《尔雅》类似,但是有其极其宝贵的地 方,即不仅把许多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汇集起来加 以解释,而且还分别注明各地的说法。缺点是之搜 集方言的词汇,不讲方言的声韵。
二、阿拉伯语文学研究
2.1阿拉伯语语法的奠基者是阿尔布·阿斯帕德,主 要研究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即用符号标记出 《古兰经》中元音的性质,并且研究某些符号和句 号的问题。 比较杰出的还有萨卡费,他企图对阿拉伯语的语法 规律做出有系统的阐述,对以后的研究工作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2.2古阿拉伯语文学学派
2) 词的分类 词
动词
名词
前置词 小品词
古印度人认为一 切有实际意义的 词根都是由动词 词根变来的,动 词有人称、态、 式等变位。名词 有八个变格形式。 这对于西欧历史 比较语法研究有 很大的帮助。
副词
代词
3类
2) 关于词源解释和词典编纂的工作。 3)《梵语语法》用诗歌体写成简练的规则,讲述 各种语言现象,如形态、语音及其在句子中的相 互作用。 2.3 古印度语文学的特点及影响 1) 构词法原则 古印度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把各个词分成 词根、后缀、词尾几部分,并从其中分出原始词 根和派生词根等,对阿拉伯和西欧各国曾产生很 大的影响。
4)《释名》 刘熙 从声音方面去解释意义,推究事物得名的来由的, 可以说是我过古代的一部词源学的著作。由于词的 意义与声音的演变不平衡,许多解释都是牵强附会 的。 5)古书的注释 后来有很多人做了相关方面的注释,如《尔雅注》、 《广雅》、《方言注》等。总得来说,秦汉时期是 我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开创时代,但只注重整理文字 而忽略字音,构成了我国文字学和训诂学的基础, 对后来的影响很大。
2.1 代表作品: 《吠陀》,梵文典籍,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体现 了印度的万物有灵的观念。 《诠释篇》,六种有关仪礼、天文、语音、语法、 词源和诗律的补充学问,编成的便于记忆的歌诀 或指南。 伯尼尼的《梵语语法》。 2.2 结论: 1)古印度关பைடு நூலகம்语言的研究中最先分出的是语法, 方法是“分析法”,因此语法也叫“语法分析”。
四、我国秦汉时代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
4.1 秦汉时期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着重于文字的搜 集整理和词义的解释,即文字学和训诂学。 4.2 代表作: 1)《说文解字》许慎 我国第一本最完备的字书 共收录了9353个字,按照他们的结构举一个简单 的形体做部首,公分540部。始“一”终“亥”, 同一部首的字列在一起,每一个字先列字形,后 解字义,有些并注明其读音,解释其结构。由许 慎开创的方法,以后许多字书都沿用此方法。但 是许多解说并不能验证正确与否。
1.1 我国反切法的兴起 反切法大约起于汉朝中叶,到了魏晋才风行起来。 反切法即用两个字切一个字的音,上子但求与所切之 字双声,下字但求与所切之字叠韵。 1.2 我国的韵书 我国第一本韵书是魏朝李登所作的《声类》,其次是 晋朝吕静的《韵集》。 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本韵书《切韵》。 我国以“声”的次序排列的一本韵书,即韩道昭的 《五音集韵》。 。
3.3 我国古代字书的编纂和对于古书的训释 至少从周代的时候起,文字的教学就已经成为一种 正式的科目。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于是有人把搜集 起来的字体加以整理,最著名的就是周宣王的太史 所编的《史 篇》 我国古代做过类似“训诂”的工作,例如《春秋》。 我国训诂学的主要目的就词义方面的解释古书的, 所以不得的牵涉到语法上的问题。 古代汉语的动词不仅有主动被动的分别,而且有及 物不及物的分别,能分出一些词类的现象等。我国 古书中有许多已经注意到古代汉语的各种现象,可 惜只限于难懂或有疑义的词句,并且没能就其表现 现象加以整理,使之成为有系统的研究。
3.1 仓颉造字 3.2 我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名” “实”问题的讨论。 “名实”的问题就是“名称”与“事物”间的关系 问题。 老子:认为万物有生于无,在原始的时候是没有 “名”的,后来有了“名”才有万物,通过名知道 万物 的本原。从古至今,事物虽然有生死存灭,但是 它的名字没有消失,我们通过这些名而知道万物 的本原。 孔子:主张正名主义。 杨朱:主张无名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