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别
(3)山谷是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是呈线状延伸。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凹进。
(4)鞍部是相邻两个山头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5)陡崖是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象线段一样表示。
三、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的概念。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教师评价并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6、教师: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可以把一座高低起伏的山体反映出来,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陡缓。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呢?
学科:地理备课教师:张晓英授课时间:2014年10月日
教学内容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课时序号
第七周第2-3课时
总第2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重基本地形。
海洋、湖泊一般用蓝色表示,水越深,颜色夜深;
积雪、冰川一般用白色表示。
2、自学指导:陆地地形可以分成哪几种形态?这五种地形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图3.13,讨论,回答。
教师评价,补充:
平原:广阔坦荡,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四周围较陡,内部宽广,起伏较为和缓,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
山地:高度和起伏变化很大,海拔在500米以上。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几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内容:
1、自学指导1:读P35图3.9,说出图中三个数字各表示什么意义?
教学重
点难点
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判别地形图
教案性质(如实填写,供核实。在“独立新备”或“修改”栏后打“√”)
独立新备
√修改材料出处教 学 流 程 及 作 业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开门见山这个成语,它的原意是说山地这种地形类型很多,山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但如果在平面图上你们还能准确的认识山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认识。
学生读图分析,分组讨论交流,回答。
教师补充点拨:
(1)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区别:等高线地形图用数字和等高线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用颜色来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能更直观地看出地表的起伏。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
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颜色越深;
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黄色表示,海拔越高,颜色越深;
学生:绝对高度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是两个地点的比较。
教师:地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
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3、自学指导:什么是等高线?
学生回答等高线的概念。
4、活动:指导学生用土豆做一个等高线图。按照课本P36活动
学生:500米表示乙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000米表示甲点高出乙点的垂直距离。
1500米表示甲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教师:地面高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①、绝对高度,也叫海拔;②、相对高度。
2、自学指导2:什么是绝对高度?什么是相对高度?
学生回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提问: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
丘陵:地势有起伏、坡度和缓的高地,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3、活动和指导:在P39图3.14“世界地形图”上,找出:
(1)世界最大的平原是哪个平原?它位于哪个洲?
(2)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哪个高原?它位于哪个洲?
(3)世界最大的盆地是哪个盆地?它位于哪个洲?
(4)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哪个山脉?它位于哪个洲?
学生阅读课本P37图3.12“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让学生观察不同部位的名称、位置,以及表示它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的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代表回答问题。
分析归纳: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并说明。
(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是封闭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2)山脊是指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类似于屋脊或牛背的脊梁。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等高线地形图,为了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地势的起伏状况,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可以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二、新课:
1、活动和指导:看课本P39图3.14“世界地形图”,分析这种表
示地形的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表示有什么不同?并总结分层设色绘制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并完成P38活动。
的要求和步骤,教师一边解说并做示范,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制作等高线图的比赛,并评选出若干好的模型在全班传阅。
学生跟着老师制作等高线地形图。
5、让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等高线图,把土豆比作山地,思考:
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举例说明:P37活动1
学生讨论交流,让个别学生回答。
(5)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哪个沙漠?它位于哪个洲?
(6)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哪个高原?它位于哪个国家?
(7)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山峰?它位于哪个山脉?
教师组织进行竞赛游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抢答游戏,看哪个小组答得最好。
三、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修改、调整
板书设计
效果
反思
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