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古文可以这样教(朱文君老师课堂实录)

小古文可以这样教(朱文君老师课堂实录)

小古文可以这样教——朱文君老师执教《一人性缓》教学实录评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一人性缓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选自《明清笑话集》引子:我是一个什么人师:人跟人不一样,就比方说有好人和坏人。

看看我像好人还是坏人?生:好人。

师:凭什么说我是好人?生:凭直觉。

师:你的直觉不错!人还有内向和外向之分。

有的人很开朗,整天乐呵呵的。

有的人很内向,总是少言寡语的。

你看我像哪一种?生:你属于外向的。

师:为什么?生:因为你非常爱笑。

师:对。

这就叫察言观色,看他的表情,听他说话。

这就能初步判断他是个怎样的人。

我不仅是个好人,是个开朗的人,我还是个急性子的人呢!相信不相信?生:相信。

我也是。

(笑)师:跟我一样啊,那我们握握手。

(握手)你说急性子好不好啊?生:不好。

师:我也深有同感,急性子经常会把好好的事弄糟。

前段时间,我就出了这么个事儿。

那天,我看见我的一个朋友穿了一双新鞋子,非常漂亮,就问她:“给我看看你的鞋,多少钱呀?”她拿起一只鞋子给我看,说:“五十……”“哎呀,这么便宜这么好看的鞋子,我也去买。

”我放下鞋,拔腿就去了商场。

到了商场,找到那双鞋,一看价格,一百!我急了,对售货员说:“你们有没有搞错?我朋友昨天刚在你这里买的,才五十块钱。

这么今天就涨到一百块?”可那个售货员坚持说,这鞋一直就是这个价格。

气死我了。

我掉头就回来了。

朋友见到我说:“你怎么那么性急啊,我话还没说完呢。

”她拿起另一只鞋:“我这一只也是五十!”(众大笑)点评:这个“导入”绝不是节外生枝,更不是为了“套近乎”,而是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说它“有机”是因为从内容上看,它与课文密切相关,为学习《一人性缓》作了很好的铺垫。

先发明个组词法师:那慢性子好不好?生:也不好。

师:不要轻易下定论。

我们来看一个慢性子的故事。

(出示)一人性缓。

师:(师先读此句)什么意思?生:一个人性子很慢。

师:句子里没有“慢”字,你怎么弄出个“慢”字来?点评:由“急性子”引出“慢性子”,多么自然、巧妙。

至此,更觉开头“导”得有来由。

生:句子里有个“缓“字。

缓就是慢。

师:聪明,由“缓”想到“缓慢”,就明白了意思。

那么,句子里只有一个“性”,你弄出个“性子”,也是这样的方法?生:对。

师:很好。

“一人性缓”是一句古文。

“一个人性子很缓慢”是我们现在的话,而古时候的人则说:“一人性缓。

”不过,我们也能读懂。

因为我们刚才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词语?生:组词。

师:对,你叫什么名字呀?生:杨天赐。

师:好,这种组词法,咱就命名为“杨天赐组词法”。

点评:有人说,老师课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随时戴在学生头上。

文君这顶高帽子分量不轻!这对学生具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啊!(请该生上黑板写“杨天赐组词法)真是天赐妙法啊。

点评:妙手天成,这是一种智慧。

你猜你猜你再猜师:这个人性子慢,他看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呀?请看——(出示)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师:(师先读)什么意思呢?生:冬天的时候,有许多人围着炉子。

师:这里没有“很多”这个词。

你怎么知道的?生:这里有个“共”字。

师:“共”组个词,可以是——生:共同。

师:说明是很多人在一起。

“杨天赐组词法”又用上了。

继续看。

发生了什么事?生:看见有人的衣服尾巴被火烧着了。

师:衣服还有尾巴?(笑)生:衣服下面被火烧了。

师:裳,我们可以组词——生:衣裳。

师:那“尾”呢?组个词叫——生:尾巴。

师:这里就要变通一下了,衣服尾巴其实就是——生:衣角。

师:是衣服前面的角还是后面的角?生:后面。

师:哦,所以叫“尾”。

古人穿长长的袍子,所以“尾巴”很长(生笑),被火烧着了也没发觉。

点评: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文君对“裳尾”一词处理得巧妙。

由“组词”到“变通”,到之前的烧着了而浑然不知,如流水般顺畅,如行云般舒畅!知识就这样如细雨般滋润进了学生的心田。

师:慢性子人看到了,怎么办?(出示)乃曰:师:什么叫“乃曰”?生:他说。

师:你怎么知道“曰”就是说?生:从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多读书就是好啊。

古文有些词语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组词也组不出,那我们就要专门记住它,比如,这个“曰”就是“说”。

那“乃曰”呢?生:“乃曰”的“乃”是“他”。

师:你猜这是“他”,敢猜就很好。

不过,朱老师告诉你,“乃”还真不是他。

生:是“就”。

师:这回猜对了!“乃曰”就是“就说”“于是说”。

说就说呗,“曰”,不就行了吗?可这个慢性子就是不一样,偏要“乃——曰”,(师拉长声音,慢吞吞地说)(笑)那么,他怎么“曰”呢?谁来猜猜,“曰”给我听听?点评:幽默是老师的第一助手,对优秀的老师来说,幽默无处不在。

生:小兄弟,你的衣服被烧着了。

师:我看你性子不慢哪。

就是急性子,遇到这事也会这么说的。

生:小兄弟,你有些地方出了问题。

(笑)生:小兄弟,有件事我跟你说了,你可不要着急呀。

师:我们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小兄弟,你有些地方出问题了。

我跟你说了,你可不要着急呀——(笑)再往下猜。

生:你的衣角变短了。

生:你的衣角有点不一样了。

师:慢性子有三句话了——小兄弟,你有些地方出问题了。

我跟你说了,你可不要着急呀。

你的衣角有点不一样了——(笑)还有人接着往下补充吗?生:你的衣服烧焦了。

师:我看你们是真着急了,不说出来不行了吗?生:再不说就烧到人了。

再发明个拆词法师:看来,你们的性子还不够慢。

咱们看看文中的慢性子是怎么说的。

(出示)“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伤君。

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师:(师先读)什么意思?杨天赐:有一件事,我见到已经很久了。

说吧,怕您性子急,不说怕你受到伤害。

师:这个“恐”就是——杨天赐:恐怕。

师:你自己用了组词法。

那后面一句话呢?生:那我是说,还是不说呀?师:是这个意思。

看来古文真难不倒大家。

不过,刚才我们发现古文里大多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那么这里的“不然”(板书:不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不然”吗?还是要拆开来理解呢?(生语塞)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然”,是“这样”的意思,我们现在说的“当然”“不然”和“然后”,其实都是“这样”的意思。

(板书:这样)师:那么“不然:就是——生:不这样。

点评:该讲则讲,该教则教。

接受式学习不是一无是处的。

这里的“不然”学生不懂,就要讲讲。

当然,文君采用的引导法,比直接“告诉”,要好得多。

师:对啊,刚才我们用组词法来理解意思。

这一回我们把一个词拆开来理解。

这个法子,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生:拆词法。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陈锡明。

师:好,陈锡明拆词法诞生了。

(板书:陈锡明拆词法)点评:又一顶有分量的高帽子戴在了学生的头上!师:拆完了“不然”,再拆“然则”。

这样的话,那么——生:我说呢怕你性急,不说呢怕你受伤,既然这样呢,那么是说呢还是不说呢?师:这样理解就非常清楚了。

我还要请你们注意一个字(板书:是),我们说的“是”意思是——生:一定。

师:表示判断。

那么有一个词叫——(板书:是非),这个“是”是——生:对。

师:那么“非”就是——生:不对。

师:真好!这样我们知道了,“是说出来对呢,还是不说出来对呢?”这个慢性子很犹豫。

师:“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生:呢。

师:整个这句话谁来读读?(生读。

师相机纠正。

生读得很投入。

)我看你是真急了师:那个被火烧着的人听了,什么反应?(出示)人问何事?生:他问有什么事?师:对,他会怎么问?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呀?师:哦,这是一个现代人跟古代人的对话。

(笑)师:你有何事?生:不要吞吞吐吐,但说无妨。

师:有古人的味道了。

然后——(出示)曰:火烧君裳。

生:火已经烧了你的衣裳。

师:这个人一听急了吧?他会怎样?生:他拿水把火扑灭。

师:如果此时没有水怎么办?生:脱衣服。

师:这是个灭火的好方法。

在没有水的情况下。

第一件事就是脱下衣服,把火踩灭。

(出示)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师读。

并告诉学生“遽”读jù,又领读了两遍。

)生:他并没有管他衣服的事,而是问那个人为何不早点告诉他?师:他到底管了没有?生:管了。

师:怎么管的?生:其人遽收衣。

师:这里有个“遽”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吧?但是我做个动作,你们就明白了。

(师一下子把衣服后摆拽了过来。

)点评:形象总比抽象更容易让人明白。

教小学生理解词语,越是和词语表达的事物、动作等联系起来,越是理解得好,记忆得也牢。

生:“遽”就是“立刻”的意思。

师:遽收衣而怒曰,急啊!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语气急促)师:看到那人生气了,慢性子该怎么回答呢?生:我知道告诉你了你要着急。

(大笑)师:你看你真着急了。

生:果真你性急。

生:果君性急。

师:猜得真准呀!你们已经很了解这个慢性子人的特点了。

(出示)“我道君性急,果然。

”师:用陈锡明拆词法,“果然”意思是——生:果真这样啊。

哪里来的这些“人”师:这篇小古文很好读的吧?(生点头)你们真的读懂了?(生点头)肯定读懂了?(生点头)那我要问个问题哦。

你说这篇文章里主要有几个人呀?生:很多人。

师:我跟你的理解是一样的。

一会一个“一人”,一会儿一个“共人”,然后还有“人”、“其人”,是不是有很多人呀?(生摇手)师:有的人在摇手,不要光摇不说话呀。

你说——生:其实主要有两个人。

师:那一个人是哪一个人呢?我都没对上号。

你来帮我对对看,第一个“一人”,哪个人?生:慢性子。

师:“共人”的“人”?生:一起烤火的人。

师:“见人”的“人”,哪个人?生:衣服烧着的那个人。

师:人问何事呢?急性子还是慢性子?生:急性子。

师:其人遽收衣呢?生:急性子的人。

师:哦,既然都是人,为什么还有个“其人”?生:还有其他人。

生:那人。

师:两个同学提出两种意见。

一个说是其他人,一个说是那人。

你们说到底是哪一个?生:那人。

师:怎么明白的?生:如果其他人收他的衣服,衣服不要被扯破了?师:对,那你这个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对吗?你发明了第三种方法:组词法、拆词法,还有——生:上下联系法。

(板书:上下联系法)师:那是谁说的?生:郑向南。

师:好,就叫郑向南上下联系法。

(板书:郑向南上下联系法)点评:这个环节很有必要。

因为我们教的是小学生,而且要考虑班级里语文能力弱的学生。

在前面的教学中,他们还不一定能完全弄明白,这里是等他们一等。

同时也是一个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环节。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文君深谙此理。

又读又写忒好玩这个故事好玩不好玩呀?生:好玩。

师:这么好玩的故事能不能读好它?(生点头)师: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要把对话读好。

先自己练一练,然后和同桌一起分角色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师:读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一定要看到这个人。

你来读。

(一生读,读得很好。

)师:太好了。

慢性子慢的感觉出来了吧?(鼓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