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4、桑托斯的城镇职能体系
(1)、工业在城镇体系的分布 地方城镇最低一级,工业生产满足当地居民 最基本需要。 中等城市,工业适应较成熟的消费需求,为 满足生产、流通等更为复杂的需求。 大城市。其工业能够对自身的大多数经济需 求作出反应,并参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
(2)、飞地
指与当地经济少有联系的产业门类或区域。 某国的一块土地跑到另一国。 某一单位的土地与其成片的土地相分离,而坐 落于其他单位土地范围内的零星土地。 外向型工业集中的地区,其工业门类由国外需 求决定,与周边经济联系较少,大多是飞地。 欠发达国家在大城市之外从事外向型工业的可 能性大,因为不需要特定的本地市场。
2、新产业区的兴起 后福特时代,集聚经济理论的研究突破了传 统意义上的空间集聚,注重聚集和网络的关 系,通过聚集的网络化,能够创造出新的空 间外部效应—区域化经济。与此相对应的理 论被称为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理论认为:成功的区域是创新性较 强的区域,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同业和相关产业的很多公司在地理上集聚; 二是有支撑的制度结构; 三是企业在地方网络中密集的交易、交流和互 动,这类区域通常包括若干优秀的产业集群。
公式三: 以q为参数,修正后的公式: P=P1/(R*q) 当q=1时,与上述公式相同。经济发达国家,自然增 长。 当q>1时,第一位城市比其他城市规模大得多,是 首位型城市体系。墨西哥,贫富差距显著。 当q<1时,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幅员辽阔的国家, 中国。
(2)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大约1 十一城市指数; S11=P1/(P2+P3+P4+……+P11)=大约1。
(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特点 古典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理论认为,理想化 的模式是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由内向外 的分为同心圆式的圈层结构。 现代社会的城市结构——分散集团模式, 是多核心多中心城市的结构,城乡交错, 多个中心,既有分散又有集中,构成多层 面向心城镇体系。
第三节 区域城镇体系与农村聚落
3、埃里克森动态模拟理论
认为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也分为三个阶段: (1) 外溢一专业化阶段:40年代以前,城市 功能向周边地区外溢而形成一些专业化的 生长点,如单功能工业区,住宅区。 (2) 分散——多样化阶段:40——60年代 未,城郊运输条件改善,人口,工业,基 础设施向边缘区扩散。 (3) 填充——多核化阶段:以内部填充为主, 农业土地进一步非农化,地域稳定。
第八章 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了解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一般特征、 机制和趋势; ~掌握各类经济地域单元的特征与相互 关系; ~了解区域城镇体系、农村聚落的结构。
第一节 区域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一、区域经济的非均衡运动与二元结构的形成 1.区域经济空间运动的非均衡性:是指组成 区域经济空间各子系统的功能、作用不是等 同的和均匀的,这就导致了地域单元之间、 区域经济空间之间互补、重组的协作及聚集 规模势差的动态作用。
3、城市场理论 城镇在区域内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 中的影响,随其职能不同、相互之间 距离的远近而不同,这种影响,就如 同磁力场一样,被称为城市场。
第四节
城镇规模体系
1、城镇规模体系理论 在一个区域内,城镇的位次排列与其数量一 般呈现显著的反向关系,呈金字塔形分布。 这种分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劳动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工理论
城市化与非农业的分散化和区位重新集中 相伴非农产业分散化的实质是产权重组过 程,城市中的企业和人口边缘区迁移,形 成了一种新的空间分工。
三、区域地域结构的演化的四个阶段
1.低水平平衡阶段:以农为主,生产力低下,封闭、 稳定、原始。如西北、西南的贫困落后地区。 2. 聚集、二元结构形成阶段:工业化在优势地区 聚集,形成城市增长极和农村的腹地,经济不平 衡加剧。如东、中部的广大地区。
(三)高技术产业区域的空间结构 决定高技术产业区位的要素: 一是创新源的易达性; 二是劳动力质量; 三是市场因素; 四是集聚因素; 五是风险和资本的可获得性; 六是发达的通讯网和运输网的易达性;
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一)、 城市的区位特点: 城市是自然、社会、物质的有机统一体,是有资源 区和市场区(面状单元)、企业(点状单元)、通 道(线状单元)三种景观单元结合而成的地域空间 结构。 城市的区位特点: 1)城市是一种地域类型,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开发中 心; 2)城市是一种地域网络,是由区域内不同等级、规 模、性质等城市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 3)城市是由不同功能区构成的地带组合。
2、最佳城镇人口规模
选择最佳人口规模的不同标准: (1)财政开支最小。U形。 (2)现有城镇居民的福利最大。倒U形。 (3)未来城镇居民的福利最大。 (4)生产经营单位的利润最大化。
3、中国的城镇规模体系 (1)城镇类型:城镇规模按户籍注册的非农人口数划 分。

2、英国科曾的周期性增长理论
认为周期性增长因素,使城乡边缘区是“年 轮”状的圈层式推进。城乡边缘区的形成存 在加速期、减速期、稳定期三种状态,这种 周期变化取决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制 约因素。
加速期,城市向外扩散,农业用地大规模非 农化; 减速期,城市扩展呈环状推进,城乡交换作 用; 稳定期,边缘区范围稳定,内部填充阶段。
1、城镇体系的定义和特点 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 能各异、规模不等、相互分工又密切合作的 城镇组成的空间体系。
特点: 一是整体性的特点 二是结构性的特点 三是有序性的特点 四是动态性的特点
2 城镇体系的层次 城镇等级序列: (1)国家级城市体系。大城市可以为全国服务。 (2)地区城镇体系。 (3)地方城镇体系。中心城镇所在区域服务。
超大型城市:200万以上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 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 小城市:少于20万 建制镇
(2)中国的城市结构
超、特、大、中、小等5级城市体系: 全国个数分别是11、23、44、195、393个。 金字塔分布比例: 1: 2: 4: 18: 36。 人口规模(万人),
1、山鹿城次的阶段论
(1)一般农业(大田农作物)向商品性农业 (蔬菜、瓜果、花卉、奶牛、禽畜等商品) 转掉的产品的商品化阶段。 (2)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向兼业的农工户、农 商户的转化的劳动的商品化阶段。 (3)农民卖掉成出租土地,不再务农的土地 商品化阶段。可见,城乡边缘区是农村要素 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形成的。
企业、市场、资源的相互作用,构成工业的 空间结构,这种点对点离散形式的工业区域 结构,定义为韦伯结构。
斯托波和沃克的理论 工业区域是工业本身的产物,工业化过程孕 育工业区域,工业区域是工业发展的内在动 力形成的,不是由原料地和消费地等外力所 引起的。
克鲁格曼、藤田等从产业集群和收益递增、路 径依赖、历史性特征等角度研究集聚经济, 认为消费者对消费品有多样性的偏好,而厂 商生产的中间产品也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在 空间经济呈现垄断竞争以及寡头垄断竞争的 形态时,制造业趋于向某一区域集中,从而 形成城市化区域。
专业化地域:产业集聚和专业化分工的结果。
一 、农业区域空间结构——杜能环的结构 杜能认为,农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实际就是 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问题,利润 是由生产成本E、产品价格V、运费T所决定 的,P=V—(E+T),运用这个公式,他设 计了农业圈模式分为六个圈层: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物,主要生产蔬菜、牛奶等鲜活 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作为城市能源。 第三圈为轮作农作物,生产粮食。 第四圈为谷草农作物,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谷物 为主。 第五圈为三圃式农作圈,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畜 产品为主。 第六圈为畜牧圈,这之外是荒野。


3. 扩散、三元结构形成阶段:城市向周边 扩散,形成城乡边缘区,从而形成核心— —城乡边缘区——外围三元经济结构。如 珠三角、长三角、辽中南地区。 4.区域空间一体化: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基 本消失,以区域城市体系为核心和骨架, 实现地域结构的均衡一体化,实现高水平 稳定平衡。
第二节 专业化区域的地域结构
(1)顺序-规模法则
即城镇人口与其序列之间的关系遵循一定的规 律性。
公式一:
P*R=K 其中P=城镇人口数,R=在区域内按照人口规 模排列的位次,K=常数。
公式二: 令K=P1
P=P1/R P1是该区域内按照人口规模排列为第一位或首 位的城镇人口数。第2位城镇的人口是首位 城镇人口的1/2,第10位城镇人口是首位城 镇人口的1/10。
分别为 4000、3000、3000、6000、4500。 倒U形: 1: 0.7: 0.7: 1.4: 1。
经济规模(城区工业总产值、亿元)。
分别是:12900、8500、9000、22000、22000。 不规则: 1: 0.66: 0.72: 1.72: 1.73。
3、城镇空间聚集过程 分散向心发展,二三产业和人口不断聚集, 处于不同地域的经济中心城镇大量出现。 聚集向心发展,出现区域性大城市,规模越 来越大,逐渐与其他城镇在规模层次上分出档 次,成为控制其他城镇的城镇中心。 分散离心发展,以大城市为中心,周边的小城 市,专门为其服务,成为卫星城。 城市群带。以交通线为纽带,大城市及其卫星 城,或者是距离较近的大城市之间,形成土地 的增值,逐渐发展成城市群带或大都市圈。
优秀的产业集群的特征: 1、外部规模经济和分工专业化经济 2、外部范围经济 3、节省交易成本 4、自组织能力导致系统运行秩序的提高 5、创新和学习机制
工业区域的空间组合的五个阶段: 初始生产时期的空间分散阶段; 大规模生产方式; 核心—边缘式分散阶段; 网络化分散阶段; 柔性生产的网络化聚集阶段;
畜牧圈 三圃农作圈 谷草农作圈
城市
自由农作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