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
四、哲学观点
1 2 3 4
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辩证的宇宙观 唯理论的认识论 人性问题与道德 学说
一、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 (1)理论前提:对佛道的批判
• (2)太虚即气
•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 皆气也 。 •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 客形尔。
•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
张载回到横渠后,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 “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 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 为了训诫学者,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 《西铭》),书于大门两侧。张载对推行“井田”用力最多, 他曾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学生们 买地一块,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 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 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 子午镇仍保持着遗迹,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 ”的故事。
二、政治仕途
•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初,西夏入侵,
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议和。朝廷向西夏“赐”绢、 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 的年仅二十一岁的张载刺激极大,他就向当时任陕 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 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演 (郴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 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范在延州 (今延安)军府召见了这位志趣不凡的儒生,张载 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打算得到了 范的热情赞扬,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勉励他去读 《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张载听从了范的劝告, 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 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 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 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 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第三章 张载
• 学生:晁 丹 • 学号:2011030404040
本章主要内容
人物简介
政治仕途
当时思想
哲学观点
个人名言
现实意义及启示
一、张载简介
• 张载,又称张子。北宋哲学家,理学 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 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 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 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字 子厚,汉族,祖籍大梁(今开封), 徙家凤翔郿县(今宝鸡眉县)横渠镇, 人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 (1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 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 军事判官。熙宁二年(1069),除崇 文院校书。次年移疾。十年春,复召 还馆,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冬告归, 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嘉定 十三年(1220),赐谥明公。此外还
• (3)变化的两种形式:变:“变言其著”和化: “化言其渐”。 “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 谓之变,以著显微也。” • (4)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物无孤立之理,非 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 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 其成,则虽物非物。”这是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肯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 (5)对立的两方有一个斗争的过程。“有象斯有 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 (3)两种知识。A、见闻之知――
感性认识:“见闻之知,乃物交而 知,非德性所知。B、德性之知―― 以理性为基础超经验的知识:“德 性所知,不萌于见闻。”特点有三: 第一,不依靠感性认识;第二,德 性所知,就是关于天道的认识,即 天德良知;第三,这种认识不依靠 感觉经验,主要依靠道德修养。 “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所 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尔。”第四, 虽然不依见闻,但还是依托于外在 世界的认识。“合内外于耳目之外, 则其知也过人远矣。”
三、当时思想
• 宋初的封建统治者,仍旧提倡佛 教和道教。宋太祖认为,为了防 止“黄巢群盗并起”,必须大兴 佛法。到宋真宗时,佛教禅宗特 别流行起来。宋仁宗同样崇信佛 道,大建禅寺,并同僧徒一起参 禅。当时天下僧尼有四十三万三 千多。宋太宗时,华山道士陈抟, 被封为“希夷先生”道教同样得 到了王朝的支持。宋初的儒学思 想家的重任就是与佛、老抗衡。
三、唯理论的认识论
• “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 • (1)认识与外物的关系。 “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 无物则何所感。” “人本无心,因物为心。” “人谓已 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 “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 •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作用问题。 A、感性认识是 耳目等感官从外在世界得来的,“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 受也” 。B、仅仅感性认识是不够的,不足以认识真理: “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已之闻见,所接几何? 安能尽天下之物?”C、只有“大其心”,才能认识整个 客观世界。“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 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 梏其心,则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 熙宁十年(1077年)秦凤路(今甘肃天
水)守帅吕大防以“张载之学,善法圣人之遗 意,其术略可措之以复古”为由,上奏神宗召 张载回京任职。此时张载正患肺病,但他说: “吾是行也,不敢以病辞,庶几有遇焉。”意 思是说这次召我回京,不能因病推辞,借此 机会可施行我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便带病入 京。神宗让他担任同知太常职务(礼部副 职)。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 礼,下诏礼官执行,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 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唯张载认为可行, 并指出反对者的作为“非儒生博士所宜”,因 而十分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辞职西归。 路经洛阳见到二程时说:“载病不起,尚可及 长安也。”当年农历十二月行至临潼,当晚住 在馆舍,沐浴就寝,翌日(乙亥)晨(12月 26日)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临终时只 有一个外甥在身边。
赢得身前生后名
• 张载的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 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在长安 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 回到横渠。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廷, 乞加赠恤。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 赐丧事支出“半”数,宋神宗元丰元年 (1078年)三月,将张载葬于横渠大振谷 其父张迪墓南,与弟张戬墓左右相对。 •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赐谥“ 明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赐 封郿伯,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 (1530年)改称先儒张子。
•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 基者之一。 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 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 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 张载著有《崇文集》十卷(已佚), 《正蒙》、《横渠易说》、《经学 理窟》、《张子语录》等,明嘉靖 间吕柟编有《张子钞释》,清乾隆 间刊有《张子全书》,后世编为 《张载集》。
四、人性问题与道德学说
• (1)人性二元论与气一元论。 A、天地之性――万物都是气凝 聚而成的,人也是气凝聚而成 的,气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 性。“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B、气质之性――人生成以后, 由于禀受的阴阳二气的不同, 身体条件彼此不同,每个人又 有其特殊形体和本性。“人之 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 之偏也。”
• (2)天赋道德论与变化气质 的提出。A、天赋道德论。人 人都有“天地之性”:“天性 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 虽异,为物一也。”。B、变 化气质的提出。人的不善来自 于“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有 好有坏。气质不好,可以通过 学习来改变。“为学日益,自 求变化气质。”
五、个人贡献
• (1)青年时代曾习兵法,欲结客收 复洮西失地,又任崇文院校书等职。 因讲学关中 ,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 “气”是充塞宇宙之实体,“气”之 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反对 佛、道家关于“空”、“无”的观点。 又以为“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 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 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识 到事物对立面统一的某些原理。
•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
著(晦叔)向神宗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 四方之学者皆宗之,可以召对访问。神宗召见张载, 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 商、周)为对”。神宗听了非常满意,高兴地说:“ 你先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作些事,以后我还要 重用你。”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王安 石变法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 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 张载的支持。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朝廷正 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愿意 吗?”张载回答说:“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 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孰敢不尽!如教与人追琢, 则人亦故有不能。”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 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遂渐引起了 王安石的反感。张载拟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 批准。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 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 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于是辞官回 到横渠。
•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
载赴汴京(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 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 际,张载受文彦博宰相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 虎皮椅讲《易》。一天晚上,遇洛阳程颢、程 颐兄弟,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 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感到自己学 得还不够,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今见二 程深明《易》道,吾所不及,汝辈可师之” (《横渠先生行状》)。于是撤席罢讲,但又 对二程说“吾道自足,何事旁求”(《横渠先生行 状》,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精神,他的 《易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 天就是太虚,太虚是散而未聚的气,这种气聚而为 万物,万物消亡复归于太虚,气的这种变化就是道。 道是有规律的,即表现为理。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