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财经视点金融危机对美国银行体系的影响及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文/张旭摘 要:金融危机对于银行业的冲击力度不言而喻。
本文以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对美国银行体系造成的影响为例,得出金融危机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国银行体系;中国银行业中图分类号:F833/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114-02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工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质量和效益都有显著提高。
2006年至2009年,我国平均每年的工业产值增长率达到13.5%,超过了G D P。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应该把发展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上,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第三,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的城乡差距、挖掘农村潜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要因地制宜,实施“转型战略”、“扩张战略”和“升级战略”。
“转型战略”指的是为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农业发展道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扩张战略”为扩大农业发展规模与范围,建立农业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开发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促进农村产业化。
“升级战略”是指为了提高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物质支持和技术基础保障,贯彻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竞争实力。
(三)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城乡差距开始扩大。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其社会原因。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
要调整城乡结构,减少城乡差距,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体制,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主要以“加快小城镇建设”来推动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发展。
2009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6.2亿,城镇化率达到46.6%。
2010年底,国务院又提出了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伴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进涌入城市生活居住,对于城市的基础设计与社会管理将会形成很大的挑战。
第一,小城市建设一定要以产业规划为重点,不仅要修路,盖房子,还要有利于农民实现就业。
第二,要在当地资源的基础之上多发展一些龙头企业,将小城镇作为二、三产业的聚集地。
第三,相关部门加大财政投入,对小城镇建设实施倾斜政策,市、县级人民政府要以镇为单位落实配套资金,建设形成适合居住与发展的小城镇基础设施。
结论:总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要促进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不仅应该扩大内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还要提速我国城市发展的步伐,来实现后危机时代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亚信联创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参考文献:[1]丁敬省.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8).[2]赵江超.经济发展转变与调整的战略思考[J].前进论坛,2011,(01).[3]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种子世界,2010,(12).一、金融危机的发生(一)金融危机定义金融危机也称为金融风暴,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短时期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或土地的价格暴跌,商业企业银行业连续破产,国家经济严重恶化并伴随社会危机出现的恶性经济事件。
金融危机按发生原因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等。
但近些年来,随着金融产品融合性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危机的发生明显呈现出混合式的特点。
(二)金融危机特点金融危机的特点是人们对经济预期的悲观程度不断加深,整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货币出现大幅贬值,经济规模有较大幅度减少,往往伴随着大量企业倒闭,同时失业率不断攀升。
当这些危机来临时,有时还会出现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不安。
(三)危机产生的原因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以2008年9月由美国华尔街雷曼兄弟的倒闭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例展开下文分析。
此次金融危机主要源于美国的住房市场,并反映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空洞。
而造成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新自由主义提倡市场自由,呼吁尽可能的减少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同时大力鼓励消费以转变经济滞胀局面。
新自由主义推行之初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经济停滞的状态,但是随着政府对于市场的放纵,美国经济社会的逐渐呈现出三大发展主流:一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盲目地鼓励超前消费;二是,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中产阶层的收入有所下降;三是,对金融部门的监管严重缺乏,诱导老百姓通过借贷消费,进入股市投机。
市场对于资金的过度需求,导致了利率随后走高,从而对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造成直接影响。
利率上升,贷款者的还款压力增加,对银行的违约开始出现,逐渐由小到大。
由于次级贷款市场的运作来源于债款者所付的高额利息,一旦这些贷款者开始违约,那么资金链便会出现断裂,次级债114 2011.052011年05月财经视点券所有者拥有的次级债券很快便成为了废纸一张。
由于此前对于市场的估计过于乐观,导致了许多银行业在次级债券上投资过大(如雷曼兄弟),当这种债券失去价值时,相当于数以亿计的资产从华尔街蒸发而去,由此引发了美国华尔街,乃至世界金融的“大地震”。
二、金融危机对美国银行体系的影响(一)产生了深度破坏与严重衰退2001年“9 11”恐怖袭击后,美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短暂性衰退。
但是,那次衰退相对于2008年则是温和的,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影响范围也很有限。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基本面相对健康,特别是消费者对于当时的市场还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另外,美国银行通过兼并重组,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银行系统,银行的资产实力已比从前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美国华尔街破产银行不计其数,华尔街资产一夜之间缩水一半以上,许多百年企业摇摇欲坠,美国政府忙于拯救破产保护的企业焦头烂额,命令金融体系彻底反思,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再度分业可能重现美国。
现在已经距离危机发生近三年,美国经济仍没有复苏的迹象,衡量经济衰退的一个重要指标——失业率,一直停留在5%的高位上。
瑞士联合银行和盖洛普民意调查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下半年,美国个人投资者信心指数大幅下降,已经跌破了2000年同期水平,甚至低于发生“9 11”的2001年。
(二)影响深远但不宜过分夸大此次金融危机虽然给美国银行体系造成了重大影响,但是其危害程度确实被媒体或一些学者夸大了。
首先,美国前十大银行的基本面数据,如存贷款数量与资本充足率等重要指标未出现异常,财务损失与恶化的状况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控制。
另外,美国政府十分及时地颁布了一些救市法令,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无疑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
第一,美国政府要求银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次级贷款评级制度,对次贷市场进行有效控制。
引发此次危机的次贷市场只占整个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一小部分(约10%),其他次级债券与非次级贷款市场依然保持健康运行。
第二,美国银行业非本土化已经到达很高的程度,业务主体很多都转移到了国外市场,大型银行尤其如此。
这些银行在新兴市场的发展成绩良好,具有强劲的盈利能力和应变能力。
以花旗银行为例,在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该行总利润还高达17%,其中亚洲市场的贡献率最高。
所以,即使是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也不意味着美国银行的盈利能力的下降。
第三,美国政府的减税和持续降息等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银行体系所承受的压力,有助于刺激美国银行早日走出困境。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由于中国金融市场还处于资本管制之下,此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银行体系的影响能力有限,但是从此次危机对美国银行业产生的巨大影响来看,中国银行业应该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
(一)银行业要提高经营管理的谨慎性要求美国银行业的不谨慎审批是发生此次金融危机的最要原因之一。
为了利差而任意的降低标准,反映了美国银行业的轻率性。
另外,美国银行业在面对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的受托人时,也没有注意履行义务,为了追求风险溢价,往往投资于一些高风险对冲基金。
如此轻率行为如不改正,可能导致银行业危机再度出现并造成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还处于分业经营的阶段,商业银行以等中间业务为主。
现阶段,房地产和股市都被投资者看好,这些投资者往往通过贷款进入投资,一旦市场形势逆转,对于银行业可能一个负向的影响,因此要加强银行业内部的控制管理,对于这类投资性贷款提高审批门槛,并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同时,银监会要加强对于银行业的外部监督。
(二)关注银行业中的潜在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的暴发充分说明了金融风险的可怕、残酷与措不及防。
由于金融产品的交汇性越来越强,风险承担主体已经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而变得十分模糊,银行业在如此形势下所承担的风险又倍数的增加了。
而且,银行业所处于的金融体系已经进入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时期,只要金融体系内任何一环出现问题,最后一定会波及银行,银行业很难独善其身。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目前流通的金融产品数量虽然不及美国,但是直接融资市场的不断发展正在为风险的增大埋下伏笔。
中国发展直接融资,其中的政策意图是通过金融市场分散风险,以避免银行体系的风险过度集中。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风险分散的原则,拒绝融资企业提出银行作为担保的任何要求,做到真正风险转移。
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需要引起注意。
一方面,银行信贷可能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进入高风险投资领域,那么可能导致的风险又会再度转移回到银行系统而且可能变本加厉,另一种风险产生于金融市场自身的运行,并通过传统的风险传播途径影响银行业,这需要政府与银行业在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引导投资者合理预期,避免风险跨市场转移,最大程度的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谨慎资本“走出去”战略金融危机之前,中国投资者与银行业都在积极筹备剩余资本的出国发展。
此次危机给了银行业一个最好的警告。
经济一体化之后,虽然密切了全球的资本联系,但是也加剧了金融体系运转的不稳定。
虽然美国次贷对中国的抵押贷款危机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对我们的银行业和国内投资者,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警告。
这场危机之后,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增加了银行业和国内投资者“走出去”的困难。
在新的外部环境下,需要进一步加强银行业的风险意识,并审慎开展对外的相关业务。
同时银行业也得负担起投资者风险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
中国银行业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决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理性选择对相关的国外投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