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上)摘自赵波、侯学金、裴根长《关公文化大透视》关公文化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丰富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的。
所以关公文化具有既厚重又多彩的鲜明特点。
探讨关公文化的内容及形式,是关公文化研究的中心任务之一。
一 关公物态文化关公物态文化,即关公文化的物化形态,亦即关公文化的物质内容。
关公文化的结构有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与此相对应,关公文化的内容也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大的方面。
其中精神文化是主要的、内在的,是关公文化的灵魂,物质内容是形象直观的、外在的,是关公精神的物质体现。
二者虽有区别,但都是关公文化整体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关公文化的残缺不全。
对关公文化的考察研究来说,不应忽视关公文化的物质层面,但更要注重对关公文化精神层面的认识和把握。
否则就不可能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关公文化的精神实质,不可能真正体味关公文化的神韵及其对中国社会与人心的长时期的深刻影响。
关公文化的物质内容,主要包括关公生前生活、作战活动的遗物、遗址,如常平故居,反映关羽征战生涯的河南省许昌市灞陵桥、湖北省荆沙市得胜街、监利县的华容古道、襄樊市关羽水淹七军之地--罩口川、远安县关羽回马处等。
后人祭拜关公的各种文物古迹,如玉泉山关公显圣处,遍布全国及海外的难以计数的关庙、碑刻、塑像。
最著名的有全国四大关庙:解州关帝庙、关羽家乡祖祠--常平关帝庙、洛阳关林、当阳关陵。
在台湾现在就有大小关帝庙近900座,其中台北234座,高雄118座,台南67座,云林65座,台中6l座,宜兰58座,苗栗50座,基隆47座,南投41座,桃园35座,屏东24座,嘉义23座,花莲19座,新竹18座,澎湖16座,台东15座。
如果加上以关公为陪神的寺庙就更多得不可胜数了。
台湾西北部青草湖附近的关公神像,高达50余米,被称为“恩主公大神像”。
历史上的关羽早已逝去,但遍布中华大地的一处处关公遗迹、一座座庄严的关庙,世世代代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关公的故事,传扬着关公的精神,使关公文化历久不衰,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关公制度文化.关公制度文化属于关公精神文化的范畴,关公精神文化即关公文化的精神内容,包括制度文化、民俗文化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关公文化中的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庙制和祀典两部分。
关公宗庙制度、祀典制度是中国古代宗庙祭祀制度延续和发展的体现。
中国的宗庙祭祀制度历史悠久,它是宗法制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到西周时,周公便创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尚书大传》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确立宗法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等。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而十分重视尊祖敬宗。
宗庙祭祀制度就是维护宗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对维护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奴隶制政权,发挥过重要作用。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这一传统制度被历代统治者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产生了皇宫之前,左宗右社的制度,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北京故宫前左侧是明清的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侧是明清的社稷坛(即今天的中山公园),也就是“左宗右社”的格局。
“左宗”是宗法的标志,“右社”是国土的象征,共同表达了王朝的天下及对全部土地臣民的占有。
周朝的庙制,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
关公文化中的所谓庙制,即关于关庙建筑的各种规定和制度。
《清史稿》记载:“清初都盛京,建庙地载门外,赐额‘义高千古’。
世祖入关,复建庙地安门外。
”关公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灵和圣人,为其建庙是庄严而神圣的大事,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制定了各种严格的规定。
尤其在清朝,由于把关公作为护国神,其庙制具有代表性。
《清会典》中定制:“南向,庙门一间,左右门各一,正门三间,前殿三间,殿外御碑亭二,东西庑各三间,东庑南燎炉一,庑北斋室各三间,后殿五间,东西庑及燎炉与前殿同,东为祭品库,西为治牲间,各三间。
正殿复黄琉璃瓦,余为简瓦。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规定:“殿及大门,易绿瓦为黄。
”全国各地关庙,无论京都还是边疆,无论是官建还是民建,规格统一,几乎没有例外。
其建筑等级之高,与皇宫、皇陵相同。
建筑所用琉璃瓦,是皇宫建筑材料,黄色的琉璃瓦面是最高等级建筑物的标志,是关公所处的最高社会地位的象征,显示出华夏第一神的无上权威。
祀典即剥削阶级国家的祭祀典礼,它是统治王朝关于祭祀的礼仪规定和典章制度。
《清史稿》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统治阶级维护其江山稳固的政治信条。
“祀与戎”即文、武两手。
文治武功,是剥削阶级王朝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无论在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对这两件事都高度重视。
特别在封建社会,为办好祭祀这件大事;各代王朝都制定有各种细密严格的制度,清政府尤为典型,他们以此作为维系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精神支柱。
关公是历代统治者顶礼膜拜的重要神灵,从宋代开始就被官方纳入了祭祀的范围,而且愈演愈烈,直到清朝政府,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宋明时期,随着关公神格地位的升高,对关公的祭祀也越来越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
据韩组康撰《关壮缪侯事迹·考证·祀典》载:“宋祀武成王,以关壮缪等七十二将配车。
北京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庙,每岁五月十三日,以侯生辰,用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寺堂上官行礼。
国有大事则告。
南京汉寿亭侯庙,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自玄津桥改建于鸡鸣山。
每岁四孟及岁暮,遣应天府官祭。
五月十三日,又遣南京太常寺官祭。
”嘉靖年间,朝廷定制,京师关庙,每逢五月十三日,用牛、羊、豕各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寺官去庙行礼,敬祝关公生辰。
四季岁首及除夕,另遣官祭。
国有大事,必以告知。
当时还规定,全国最大的关庙--解州关帝庙以四月八日,九月十三日为祀期。
祭品比京师减去牛一头。
万历年间,知府吕坤规定,祭祀用猪、羊、鹿、兔各一,鱼豚肉四色,祭米饼,糁、糗米粉粢,榛、栗、菱角、茨实、笋、果蔬酒盐,香帛松膏,春秋如仪,从库钱开支。
在祭祀关公时,都要致祭文。
元代、明代皆有祭文。
如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年)遣官致祭的祭文是:“惟兹高堰,捍御淮流。
运道攸关,民生足赖。
时将倾圯,修葺维艰。
幸仗神威,阴扶默相。
狂澜既顺,保障无虞。
凡兹庇民福国之功,孰非忠义显应之助。
爱以河臣助请,特颁祠额,并遣致祭。
用达洪庥,惟神鉴歆,永资护佑。
”各种祭文的具体内容因时因事而各有差别,但基本精神都是歌颂、感谢关公的功德,请求关帝的保佑。
清朝是关公崇拜发展的顶峰时期,对关公的祭祀也达到了顶峰。
清高宗弘历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敕撰《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对清朝的祭祀礼制进行了系统规定。
这就使自周代以来近三千年的中国社会关于宗庙祭祀制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和高度。
清朝统治者集历代祀典之大成,对关公祭祀的等级、祭器、祭品、祭期、斋戒、祝版、习仪、祭文、乐章,等等,都作了细致严格的规定。
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等级森严,同时更说明了清王朝统治者对祭祀关公这位护国之神的极度重视。
清朝正式把祭祀关公列为国家祀典,不仅每年遣官致祭,而且帝王在深宫秘祭,可谓至信至诚。
康熙时,诏以太牢祀。
雍正时,通行直省所属府州县,择一关帝庙之大者,在供奉关帝主神的后殿致祭。
清代在建国之初就定制,祭祀分为三等:圆丘、方泽、祈谷、太庙、社稷为大祀。
天神、地祗、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祀。
先医等庙,贤良、昭忠等祠为群祀。
关公先为群祀,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升格为中祀。
遇大庆典,都要遣官致祭。
祭器:祭器的数量与质地(玉、铜、陶)依所祭祀神位等级之高低而不同。
关公的祭器,略逊大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定制:关帝祭器为爵三,笾、豆十,鉶、簠、簋各二,登、篚、俎、尊各一,惟后殿笾、豆八。
祭器皆用铜。
祭品:凡笾、豆之实各十,笾用形盐、薨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用韭菹、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拍。
玉、帛、牲牢。
玉分六等:苍璧、黄琮、黄珪、青珪、赤璧、白璧。
帛七等:郊祀制帛、礼神制帛、告祀制币、奉先制币、展亲制币、报功制币、素帛。
牲牢四等:犊、特、太牢、少牢。
关公神案,陈设白色礼神制帛一。
关公神位前用太牢:羊一、牛一、豕一;后殿用少牢:羊一、豕一。
省直祭祀关帝用少牢。
雍正三年(1725年),“皇上敕祀大典”,“旨诏京省府州县有司,官崇祀关圣庙庭,逢祭辰,陈设牲醴,祀遵太牢,特典以昭崇奉至意”。
光绪五年(1879年)又定制,直省关帝庙亦一岁三祭,用太牢。
中祀入涤六旬,前二日酉时宰之。
乾隆十七年(1752年)规定,中祀用光禄卿监宰。
祀期:顺治元年(1644年),会典定每年五月十三日祭。
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关公曾祖为光昭公,祖为裕昌公,父为成忠公。
造神碑供俸后殿。
定于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
嘉庆.七年(1802年),复定大、中祀遇忌辰不改祀期。
咸丰中,更定关帝、文昌春秋祀期不用忌辰。
斋戒:顺治八年(1651年),规定大祀三日、中祀二日公廨置斋戒木牌。
祀前十日,录斋戒人名册致太常,届日不谳刑狱,不宴会,不听乐,不宿内,不饮酒、茹荤,不问疾、吊丧,不祭神、扫墓。
有疾与服勿服。
大祀、中祀,太常司进斋戒牌、铜人置乾清门黄案。
祝版:以木为之。
中祀、群祀方径各有差。
太常司令祝版官先期标饰,祀前二日黎明时送内阁,授中书书祝辞,大学士书御名,余祀太常司自缮。
凡是皇帝亲祭,先二日由太常卿奏请,前一日阅祝版。
祭眼:大祀、中祀,帝龙褂,执事官补服。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定制大祀斋期遇国忌,悉改常服。
中祀则限于承祭官及陪祀,执事官,余素服如故。
习仪:中祀前三十日,每旬三、六、九日,太常卿帅读祝官、赞礼郎暨执事、乐舞集神乐署,习仪凝禧殿。
对关圣帝君的祭祀,“寻定春、秋祀仪,前殿大臣承祭,后殿以太常长官。
届日质明,大臣朝服入庙左门,升阶就拜位,上香,行三跪九拜礼。
三献,不饮福、受胙。
祭后殿二跪六拜”。
雍正十二年(1733年),增当阳博士一人奉冢祀。
咸丰三年(1853年),关帝跻列中祀后,行礼三跪九叩,乐六奏,舞八佾,如帝王庙仪。
五月告祭,承祭官前一日斋,不作乐,不彻馔,供鹿、兔、果、酒。
直省关帝庙祭祀,“先期承祭官致斋,不理刑名,前殿印官,后殿丞、史,陈设礼义,略如京师”。
祭文《关帝全书·祭文》载,清朝春、秋祭祀关公的祝文是:“维某年某月某日,皇帝遣某致祭于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神位前日:维神星日英灵,乾坤正气。
允文允武,绍圣学于千秋。
至大至刚,显神威于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