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修道路方案设计说明

维修道路方案设计说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道路三期维修改造
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建处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的合同;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1:500电子地形图。

二、工程概况及现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昌鲁磨路,背面为东湖风景区,东临华中科技大学,西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属于武汉高校密集区。

校园分为三个区:东区、西区和北区。

校园现状总占地面积为1299.21亩,其中东区占地600亩、西区占地403.83亩、北区占地295.38亩。

本项目全长2986米。

A线全长797米,B线全长341米,C线全长171米,D线全长373米,E线全长634米,F线全长438米,G线全长232米;其中F线有部分新建路段,G全为新建路段。

本次路网改造设计涉及到两个区的校园道路。

校园内路网,交通构成比较特殊,人车密度大,相关路段交接不畅。

道路一般宽度在 3.5-8.1米,且多数无人行道,容易造成人车混行,不利于整个校园内的交通畅通。

原路网建设年代较早,部分路面已经严重破损,且对排水及管网未加考虑,容易在暴雨天造成积水致使路面翻浆,影响到师生的生活和工作。

本次设计将着重考虑以上几个不利因素,改善路网服务功能。

针对道路现状存在的问题,本次设计主要内容为:
①处治破损水泥板,加铺沥青砼路面,加铺人行道步砖;
②完善路面排水系统,加固提升车行道内雨水口和检查井;
③道路电力电信管线入地;
④增设路灯、标线、反光镜、减速板等;
⑤新增道路设计。

三、设计标准和主要采用规范
㈠设计标准
1. 道路性质:校园道路
2. 设计行车速度:20km/h
3.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5年。

4.路面设计荷载标准:BZZ-100。

5.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

道路设计不设防。

6.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不小于20MPa
7.路面抗滑标准:在一般路段,F0(路面摆式仪竣工验收测定值)在45以上,F(设计年限内路面摆式仪使用值)在35以上,构造深度TD在0.2~0.4mm 之间,石料磨光值PSV 在35以上。

环境不良路段,F0(路面摆式仪竣工验收测定值)在50,F(设计年限内路面摆式仪使用值)在40,构造深度TD在0.2~0.4mm之间,石料磨光值PSV 在40以上。

㈡主要采用规范
本设计所使用的规范及标准如下: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4.《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
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D40-2002)
6.《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7.《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8.《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DB42/T546-2009)
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四、道路设计要点
㈠平面设计
本工程为中国地质大学道路三期维修改造项目,需对破损水泥砼板进行修复,各条道路中线均由现状道路中线拟合而成。

㈡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改造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以现状道路高程为基础,保证原道路纵坡走向,对局部相接不平顺的地方进行调整。

㈢横断面设计
1.道路标准横断面形式
标准横断面以排水沟+人行道+车行道+人行道+排水沟为设计模板,局部不能满足的地方进行调整。

2.道路横坡
车行道横坡度为1.5%,坡向道路中心线两侧;人行道横坡为1.5%,坡向道路排水沟。

3.道路横断面范围内布设电信管道、电力管道、燃气管道等预留。

㈣路基设计
新建道路位置,表层耕植土应全部清除,土路基要求人工压实,路槽下0~30cm压实度要求达到95%(重型击实标准),如原状土含水量较高,可采用呛灰处理(8%),厚度按60厘米控制。

㈤路面结构设计
1.车行道:
一般路段:
4cm厚SMA-1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8cm厚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调平层(与下面层同时摊铺)
零星破板重建区域:
4cm厚SMA-1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8cm厚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调平(与下面层同时摊铺)
与相邻板块等厚的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弯拉强度不小于4.5Mpa)
22cm厚C15水泥混凝土基层
大面积重建区域:
4cm厚SMA-1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8cm厚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调平(与下面层同时摊铺)
22cm厚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弯拉强度不小于4.5Mpa)
沥青混凝土顶面回弹弯沉不大于40(1/100mm)
C15水泥混凝土基层顶面回弹弯沉不大于60(1/100mm)
路基顶面回弹弯沉不大于300(1/100mm)
2.人行道:
总厚度19cm
6cm厚人行道步砖
3cm厚1:3水泥砂浆座浆
10cm厚C15水泥混凝土
石料干燥压缩强度不小于90MPa弯曲强度不小于8 MPa表面进行防滑处理,防滑等级为R2,相应防滑性能指标BPN≥70。

C30水泥砼板要求抗压强度不低于30MPa,抗折强度达到4.5MPa,砼路面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恢复的砼路面板块横缝及胀缝与原道路砼板缝一致。

施工缝两侧的三条缩缝设置传力杆,接缝均采用机械切割。

3.旧水泥砼路面在加铺沥青层前的病害处理
(1)在沥青加铺层施工前对原路面的纵、横向接缝及路面裂缝,要全部进行清缝,并重新灌缝。

清缝要干净、无杂物,灌缝要饱满,灌缝材料可用聚氯乙稀胶泥类、聚氨脂类填缝料等粘结性强、回弹性与温度稳定性好的材料。

对于接缝剥落严重或宽接缝的地方用沥青砂等材料进行修补。

对于损坏严重的旧混凝土面板,如板块出现严重的破碎、断裂与沉陷等,则需挖除旧板按原结构厚度恢复。

且选用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稳定且收缩性小的混凝土,并可掺早强膨胀剂或修补剂等外加剂以控制其凝结时间,防止过早凝结或影响开放交通时间。

(2)其它一些非结构性破坏,如表面起皮、露骨、剥落、麻面等,由于其只影响到原有路面行车舒适性,而当对旧混凝土路面做基层时,这些形式的损坏对整个路面结构承载力和行车舒适性影响甚小,故而不予特殊处理。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设计规范》(JTG D50-2006)中第9.3条有关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的要求,综合平均弯沉值(W)和弯沉差值(△W)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①W≤20 且△W<6,可以直接加铺沥青砼改造。

②W≤20但△W≥6 、20<W≤40,应进行局部处理:更换破碎板、修补开裂板块、脱空板灌浆,使处置后的路段代表弯沉值低于20(0.01mm),然后加铺
沥青层。

③W>40,应破除现状水泥砼路面,采用沥青砼路面结构重新铺筑。

对于脱空板的处治,由于灌浆施工质量不易控制,且工期较长,本工程对脱空板也进行破除换板。

4. 在进行沥青混凝土加铺前,需对接缝采取土工布贴缝处理。

(1)土工布的性能及技术要求说明
①土工布采取聚酯长丝单面烧毛土工布。

要求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沥青浸透力强。

其技术要求如下表:
②铺筑土工布应先将现砼板清除干净,并将接缝清、灌缝至饱满,然后洒布粘层油,用量约0.5L/2m,再铺设土工布贴缝土工布烧毛的—面向上,其上再洒粘层油,用量约为0.5L/2m纵缝与横缝处不得重叠。

③为确保土工布与板块粘结牢固,必须保证土工布粘接4小对候方可铺筑沥青砼。

④土工布要求粘贴平整,稳固,不得有气泡。

沥青面层施工方法与普通路面面层施工方法一致。

但应该严格控制运送混合料车辆的出入,在土工布上禁止转向、刹车和直接倾泻混合料。

⑤未尽事宜按《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019-98),及材料广商提供的技术操作规程执行。

㈥路面排水
本工程路面排水基本维持原有的路面排水系统并给予完善。

修复、提升破损的雨水口,并新建一批雨水口,以提升路面排水的能力。

现状雨水口如有堵塞应予以疏通,现状道路上的检查井及保留雨水口应按加铺厚度相应提升。

本工程新建雨水支管采用d300 FRPP塑料排水管接入道路两侧排水沟。

(管材标准:环刚度≥8KN/m2)。

砂石基础及煨管,橡胶圈接口。

㈦道路电力电信管线入地
管线入地结构具体位置由业主提供。

五、交通工程设计
本工程应充分利用现状的交通设施,本次改造包括交通标线、减速板、反光镜等:
1.道路标线要求采用热熔型涂料B种,涂料的技术条件应满足交通行业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规定的要求。

2. 减速板、反光镜的设置根据相关规定设置。

六、问题与建议
1.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必须处置后方可加铺沥青层,尤其对破碎、脱空等严重破坏形式的处理尤为重要。

2.施工前应复核道路纵断面、老管线设置的实际位置,如同设计有出入应及时反馈。

3.所有车行道内雨水口、检查井、电缆沟均应根据设计高程相应提升加固。

七、未尽事宜,协商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