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第一章绪论1、政府经济学:是对政府过程及其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研究政府公共经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财政学是政府经济学的起点,并且《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
3、基本方法论:(1)“经济人”假设:(动机自利行为理性),政府也是经济人。
(2)政治市场论(交易政治论):政治过程实质是一种市场交换过程,将政治过程虚拟为市场。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以个人而不是集体为出发点进行市场选择,且个人理性选择。
(4)博弈论:政治的实质是各种利益间的博弈,利益与权力的分配(研究视角)。
4、政府经济学的中心线索是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其核心问题则是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平衡,也即政府与市场如何合作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问题。
5、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政府规制)——政府失灵——重塑政府(合作治理)。
第二章政府与市场1、政府是一个集体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政府问题的经济性和阶级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政府经济学学科而言,政府是有别于阶级国家或公共部门的。
简单地说,所谓政府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经济实体。
2、政府的特征:(1)合法强制性(2)普遍同质性3、市场是一个个人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权利交换体系。
4、市场的特征:(1)信息完全和对称(2)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增(3)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4)交易成本忽略不计(5)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5、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具有交换、信息传递、调节、约束和技术促进等市场功能。
6、理性“经济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规避风险的内在要求,即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想行为,以及市场经济自动建立起奖惩机制,促进经济人理性的外部因素。
使得经济主体在有能力作出经济判断和选择下,表现为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7、帕累托改善(改进):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的同时,不使另一部分人处境变坏的资源配置。
8、帕累托最优(有效):在社会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当不能进一步变化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而同时也不会使其中任何一人处境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
9、混合经济:是指一种以社会目标、政府政策、政府调节补足个人目标、个人经济决策、市场调节的经济体制。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与个人,政府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与互补合作实现公平、效率和经济稳定最大化的过程。
10、混合经济的特点:(1)目标满足上:个人生活的和社会公共需求。
(2)决策机制上:个人决策和公共选择。
(3)处理方式上:市场机制形式+政治制度形式。
(4)职能分工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分工合作。
(5)功能互补上: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合作(政府辅助)11、市场失灵:由于市场机制存在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所导致的在资源配置方面运作不灵,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经济状况。
12、市场失灵的表现:(1)垄断性失灵(2)信息不完全失灵(3)外部性失灵(4)公共性失灵(5)社会公平分配失灵(6)宏观性失灵13、政府失灵的表现:(1)公共政策失败(2)寻租与腐败(3)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4)内部性和扩张性14、资源配置的原则:(1)效率原则(2)公平原则(3)稳定原则15、资源配置的方式:(1)政府命令机制(2)市场机制(3)说服机制(4)社会习惯机制16、政府的经济角色:(1)守夜人(2)公益人(3)管制人(4)调控人17、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宏观的角度,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和功能。
包括(1)资源配置职能(2)国民收入再分配职能(3)稳定经济职能(4)市场管制18、改进政府经济管理效能的途径:(1)构建有限政府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经济管理边界。
(2)转变经济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3)引进法律机制,保证政府决策质量。
(4)建立工作程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5)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管理功能。
(6)加强行政监察,规范政府行政行为。
(7)建立公开行政制度,确保政务透明。
第三章公共物品1、私人物品: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
2、私人物品的特点:排他性和竞争性。
3、公共物品: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
4、公共物品的特点:消费的非排他性和受益的非竞争性。
5、公共物品的均衡机制——林达尔均衡:社会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态,如果社会中所有成员均按自己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来自愿捐献支付自己应当分担的费用,则公共物品供给量就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时便达到林达尔均衡。
6、林达尔均衡:(1)解决的问题:公共物品供给的合理水平;税负分担的合理原则。
(2)核心: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成员的需求。
(3)两个前提假设:a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真实反映自己所获得的边际效用,而不存在逃避成本分担的动机b每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人的信息(收入、偏好等),甚至清楚地知道彼此真实的边际效用。
(4)均衡障碍:消费者的真实偏好难以确证;“搭便车”倾向;交易成本过高;信息失灵。
7、公共物品的问题:(1)搭便车: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形,由于信息成本和排他成本高得不可能阻止他人对已有的物品或服务的受益,从而导致这一物品或服务的萎缩性供给。
(2)囚徒困境:理性经济人迫使经济双方都仅仅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行事,难以形成从不合作到合作的最优均衡,从而导致公共物品的滥用。
(3)哈丁的公共事物悲剧:越是公共的东西越少得到照顾。
(应对方法:政府制度管制、市场产权理清和自组织治理。
)(4)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集体选择时,人数较少并且有选择性激活的分利集团能获得相对较大的利益,反之,人数越多,达成协议越困难,所以大集团中人们搭便车愿望更强烈。
8、环境与发展的博弈模型:(1)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场域:公地悲剧(斗鸡博弈)(2)地方政府与市场组织的博弈场域:囚徒困境(3)地方政府与环保组织的博弈场域:智猪博弈9、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提供:政府与市场都不能单独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实现公共物品的供求均衡需要双方合作。
10、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提供的做法:(1)签约外包(2)政府内部契约制(3)强制性竞争招标(4)公私合伙(5)政府参股(6)凭单制(7)商业化管理11、国防与治安的均衡分析: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的,最为纯粹的公共物品。
(由私人提供则供给,则边境线附近的人多,必然不充足;必须引入政府辅助提供。
)12、国防与治安的需求:国防需求与国际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形势和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性质相关。
13、国防与治安的供给:主体为政府和市场等其他经济组织和军事上、经济上、外交上、民间交流上的形式(由直接生产转向间接提供)。
14、政府与市场关于治安的提供:自卫---门锁---警察----贴身保镖(以方便和经济原则排序)15、混合物品:在现实中,有些产品既非纯粹的公共产品,又非纯粹的私人产品;既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又有私人产品的特性。
16、混合物品的供给方式:拥挤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和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的供给。
第四章外部效应1、外部效应: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他人产生影响,而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
2、外部效应产生原因:个人和社会的边际成本、边际效益不一致。
3、从结果上来看,外部效应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生产者的外部正效应和消费者的外部正效应以及生产者的外部负效应和消费者的外部正效应。
4、外部正效应: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人产生的,未在价格当中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
外部负效应: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人产生的,未在价格当中得到反映的经济成本。
5、外部效应内在化及其合作治理: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补正市场领域的外部效应。
应当通过相关立法明确建立特定主体对其他主体形成的负外部效应的补偿机制,以避免出现特定主体的经济行为使其他主体利益受损而这种损失得不到补偿的现象,以限制和纠正市场经济中所形成的负外部效应。
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很多负外部效应的界定和补偿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标准。
6、外部效应内在化:由于外部效应内在化(税收或补贴政府的矫正行为),能使私人的边际效益和成本与社会的边际收益和成本趋于一致。
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其内在化过程,也就是外部效应得以矫正的资源配置的改善过程。
7、私人市场应对外部效应的措施:(1)一体化:通过某种制度设计,扩大经济范围,使得原本不相容的外部经济或不经济纳入一个经济组织中去。
(2)明晰产权: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
在交易成本较小的情况下,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3)社会道德制裁(4)慈善行为(5)签订合约8、市场应对外部效应的局限:(1)达成一体化的成本过高(成本取决于规模大小、自愿或被迫加入、决策规则)(2)公共物品的普遍存在,产权难以界定并私有化,其排除成本过高。
(3)社会制裁机制过于软弱9、政府应对外部效应的措施:(1)罚款与征税(2)补贴(3)管制(目标管制和生产过程管制)10、政府应对外部效应的局限:(1)额外的行政管理成本;政府难以确定最优惩罚水平。
(2)政府难以确定最优补贴水平;补贴形式上有效,但不过是将污染的实际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而没有将污染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因而没有真正解决外部效应的资源配置低效。
(3)管制可能导致过度的政府干预;阻碍控污技术革新;忽视了企业或地区间的效率差异;管制手段并未将管制成本和信息成本私人化。
11、政府应对外部效应的新方法:(1)收取绿税(按月付费方式和污染单位制方式)(2)押金退款制(在生产、购买、使用有毒性商品时先交一定环保押金,在使用后合格处理后,退还环保押金。
)(3)可交易许可证制度(为鼓励创新、提高效率,在可接受的排污总量的范围内,分配给不同污染者相应的排污许可证或许可配额,允许排污量较低的把剩余的配额出售给其他市场主体,或抵消其他设施污染的超额部分。
)12、政府与市场合作努力的逻辑:(1)只要存在外部效应,市场自身就不能达到。
(2)市场的外部性失灵决定了政府的介入,但事实表明,政府其实也是市场外部性失灵的造成者,又是情形可能更为严重。
(3)外部性失灵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垄断矫正外部效应,而应该与市场共同合作,制定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政策。
第五章寻租与垄断1、寻租的内涵:寻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寻租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有关;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2、寻租的后果:(1)寻租者成本耗散(2)“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3)寻租结果所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4)影响了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性(5)政治异化成本3、寻租的对策:(1)进一步推动市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