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演变1.重商主义:商本位,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5-18世纪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15-16世纪,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贮存尽量多的货币。
代表人物:英国威廉•斯塔福特晚期重商主义:17世纪上半期,对外贸易上强调多卖,允许货币输出国外,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
代表人物:英国托马斯•孟主要思想:1.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即财富2.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3.一个国家财富必不可少的是金银等贵金属,如果它没有贵金属,就必须通过贸易来取得4.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等政策主张: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1.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2.发展对外贸易垄断3.通过高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4.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2.自由放任主义理论:18c中后期-20c20s,亚当斯密《国富论》反对政府干预自由放任主义理论主张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经济运作更好自由放任经济体制基本特征:1.自由竞争2.消费者主权3.政府的天职是“守夜人”4.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完全由市场机制来推动,政府经济职能有限。
3.政府干预主义理论:20c20s-50s末,凯恩斯主要思想:政府经济职能在于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增加需求;通过税收来鼓励投资;通过货币政策,间接的影响私人投资和消费萨伊定律,有效需求原理PPT《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贡献1.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2.把国民经济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3.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4.建立了以总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5.提出了对实物经济与货币进行总体分析的货币理论6.明确提出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4.新自由主义理论20c60s-80s滞胀时期,哈耶克伦敦学派、德曼货币学派、卢卡斯理性预期学派主要思想: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政府行为的内在动机,强调政府失败的可能性,主张重新以市场机制作为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主要观点:1.经济理论: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思想,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2.政治理论:强调坚持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3.战略政策: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政策主张:1.私有化的所有制改革观,主张迅速私有化2.多要素创造价值的分配观,否定剥削,否定贫富分化不正常3.完全否定国家计划的市场改革观,反对国家干预政策4.主张一切产业都无需保护5.新凯恩斯主义理论:20c70s特征:1.采纳新古典方法中的“理性预期”假设,构建工资和价格刚性理性化模型2.以各种现实经济的不完全性解释经济的波动现象3.在价格刚性存在的情况下,货币是非中性的市场失灵: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原因: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表现:竞争失效(特殊行业垄断),公共产品问题,外部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性(保险、资本、互补市场,新兴高科技产业),偏好不合理(教育,香烟),消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的失衡,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调控人,公益人,管制人,仲裁人,守夜人政府职能: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政府经济职能: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宏观的角度,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和功能内容:1.资源配置职能:手段是公共支出和政府税收2.收入再分配职能:手段是税收转移支付制度和奢侈品高税率日用品补贴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相机抉择,自动稳定器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4.市场管制职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内涵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直接控制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的模式,建立以间接调节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将政府职能转化为实现宏观总量和结构平衡,保障市场体系的正常运转,以及调节社会收入差距过程:1.1978-1984,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1984-1992,第二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1992-1997,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1998至今,新阶段,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政府经济管理效能为有限性和有效性通货膨胀: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过程。
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采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使宏观经济保持或趋向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的永不休止的过程内容:1.保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2.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矛盾:高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适应: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不适应:经济增长→对劳动需求相对下降。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增加→进口增加→对外贸易逆差。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特点:1.在管理形态上,以总量管理为主2.在管理对象上,以价值管理为主3.在管理手段上,以参数调节为主4.在管理方式上,具有间接性5.在管理过程上,具有动态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工具:需求管理政策(相机决策,逆经济风向行事),公里管理政策(收入政策,人力政策,经济增长政策)宏观调控运用的主要经济杠杆1、价格杠杆的宏观调节作用(1)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方向,促进生产结构的合理化;(2)调节产品流向,平衡产品地区间的供求;(3)引导消费方向,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4)调节部分国民收入分配,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5)促使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6)调节外贸进出口,以增加外汇和保护国内产品。
2、税收杠杆的宏观调节作用(1)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实现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结合;(2)调节不同部门、行业的留利水平,促进生产结构合理化;(3)调节企业之间的不合理差距,促进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4)调节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经济效益,促进它们共同发展;(5)调节国内外经济合作与贸易关系,促进对外开放。
3、信贷杠杆的宏观调节作用(1)调节存款利率,广泛筹集闲置资金;(2)调节信贷投向,促进生产结构的合理化;(3)控制货币投放,使货币流通量与商品可供量相适应;(4)调节信贷资金使用条件,促进企业合理使用资金。
政府管制: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
社会性管制和经济性管制的区别社会性管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实施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以物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他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而制定的标准,以及为了禁止、限制特定行为而制定的规则。
主要内容(P82) 经济性管制是指自然垄断和信息偏在的领域,主要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并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的管制。
经济性管制的主要领域:1.自然垄断行业(规模经济非常明显,有大量的沉淀成本,多数为公众需要的基本服务)2.信息不对称行业理论:公共利益理论,管制俘获理论,组织与制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综合管制理论财政政策: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工具:变动政府购买支出,变动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变动公债内容:制度性财政政策(内在稳定器)行动性财政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经济萧条:扩张性财政政策经济过热:紧缩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PPT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于政府支出乘数和挤出效应的大小。
挤出效应的大小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息率,进而调节总需求,以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措施。
工具手段: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他道义上的劝告凯恩斯陷阱,货币政策无效;古典情况,货币政策效果最大PPT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选择双松:产出增加,利率不确定双紧:产出减少,利率不确定财松货紧:产出不确定,利率上升财紧货松:产出不确定,利率下降经济萧条时,双松,消除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经济繁荣时,双紧,有效制止通货膨胀面临通货膨胀压力未实现充分就业时,财松货紧经济赤字过高影响投资,财紧货松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分类: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共同资源)公共物品需求曲线:数量不变,价格相加,纵轴不变,横轴相加庇古模型PPT拥挤性的准公共物品:人数增加获得效益减少,拥挤的公路提供:收取费用,专人管理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谁花钱谁受益,公办学校和医院提供:政府保证最低供给,以市场为主政府资助为辅公共产品的生产1.政府直接生产2.私人部门生产政府采购: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特点:1.采购资金来源具有公共性2.采购主体具有特定性3.采购活动具有非营利性4.采购行为具有政策性5.采购活动的管理具有规范性6.采购对象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原则: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效益原则,维护公共利益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1、采购行为法律化、制度化2、采用集中和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3、采购过程中遵循竞争、透明和公平原则4、采购方式灵活多样5、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政府采购的方式(一)公开招标;(二)邀请招标;(三)竞争性谈判;(四)单一来源采购;(五)询价;(六)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公开招标的程序公开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1.确定采购需求2.发布招标公告3.购买标书投标4.评标5.公示招标结果6.签订合同7.履行合同8.验收绩效包括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既要让提供方满意,又要让接收方满意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1.财政支出综合评价2.按职能划分的支出评价3.按项目划分的支出评价4.公共部门单位的评价!绩效评价与审计的区别1.时间审计:事后绩效评价:事前(确定目标),事中和事后(评价)2.内容审计:对资金使用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查绩效评价:侧重对资金使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3.目标审计:提供“鉴证和报告”绩效评价: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政策建议,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4.结果应用审计:发现问题,查处纠正绩效评价:1.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2.提供给有关部门3.实行绩效评价结果内部通报制度4.实行绩效评价结果公布制度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背景1.如何缓解公共部门的收支矛盾,降低财政的债务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公共支出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2.关注政府公共支出的合规性和有效性3.审计风暴与绩效审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1.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2.统一性和差别性相结合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4.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关键:净社会效益NPV=效益-成本,NPV 大于0,可行适应条件: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的用货币计量的项目评价步骤:(1)确定目标和备选方案。